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是农业生产中危害性较严重的害虫之一,每年7—8月是鳞玉米螟等翅目害虫成虫羽化和危害的高发期。近日,在青岛市组织多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遥控指挥下,陆续投下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银灰色弹丸,这些弹丸里装的是灭虫新“尖兵”--“赤眼蜂”,羽化后的赤眼蜂精准进入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卵,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
“赤眼蜂作为对作物无害的昆虫,把他们释放在田间后,经过约两天的羽化,就能识别并找到新鲜的玉米螟卵块,把卵产在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卵中,借壳产子从而消灭害虫的幼虫,实现生物防治的目标。”青岛市农业技术人员介绍。
近年来,植保无人机生物防治技术逐渐成熟,赤眼蜂蜂球防治技术方便快捷,一亩玉米地仅需投放2对蜂球便可控制穗期害虫危害。“据测算,使用赤眼蜂防治技术,一亩地可以减少15克化学药剂使用,既降低农药使用强度,最大限度减少玉米中后期害虫基数,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就可以轻松投放2000亩地,实现了低投入高回报。”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据悉,这次植保无人机放蜂作业系青岛市农业部门2023年组织开展的第一次放蜂,也是胶东地区实施的第一次大规模无人机投放,是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2023年,青岛市将投入资金120万元,投放赤眼蜂10000余只,为全市近玉米田进行赤眼蜂天敌防治作业,用“黑科技”实现虫口夺粮,全力保障秋粮稳产增收。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