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了1990年,我们曾在莱州召开全国玉米生产会议。会议开在一间不大的会议室,估计现场参加那次会议的人不会多,却永生不忘。”登海种业开创玉米高产道路50周年纪念大会昨日在莱州召开,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在致辞中连抛两个问题:“为什么那次会议要到莱州开?会议又做出了哪项重要决定?”
以时间为轴寻答案,分享一段李登海和登海种业五十余载砥砺深耕、矢志创新,一次又一次打破全国和世界玉米高产纪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奋斗故事……
立志:中国人也能创出玉米高产
1972年,23岁的李登海担任掖县西由人民公社后邓大队农科队长,他从中国农业专家赴美国的农业考察报告中获悉,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了2500多斤的玉米最高产量,是当时我国玉米产量的8-10倍,他深受震动。
李登海坚信,美国人能创出玉米高产,中国人也能创出玉米高产;立志发奋,报效祖国,把“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1972年,李登海率领攻关团队选用当时最好的平展型杂交玉米品种烟三10号,经专家验收,获得512公斤的高产,首次突破亩产千斤关。
从1972到1979年的八年间,攻关团队选用100多个平展型杂交玉米品种进行了120多块玉米高产田的高产攻关,最高单产687公斤,没有一个品种能超过700公斤,原因是平展型玉米品种密度达到4000株时,叶片平展交错重叠、通风透光差,田间郁闭现象重,造成空杆和倒伏,致使产量上不去。
突破:攻关紧凑型杂交玉米
1979年,李登海带领攻关团队在21块攻关田中有两块紧凑型杂交玉米品种,突破了700公斤的产量高限;掖单2号平均亩产776.9公斤,掖单3号平均亩产774.9公斤,实现了我国夏玉米高产的历史性突破。
紧凑型杂交玉米由于叶片上冲,通风透光,果穗均匀,适宜密植,是高产攻关的首选品种,从1980年开始,攻关团队率先选用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进行高产攻关。
1980—1983年,攻关团队采用不同密度、不同栽培方式进行高产攻关,发现在每亩种植4000-7000株以上的情况下,攻关品种不抗倒折,严重影响产量的提升。
1984—1987年,团队选用自育的高抗倒伏、中高杆、中穗型玉米品种掖单6号、掖单7号,在每亩种植6000、7000株无空杆的情况下,亩产突破了800和900公斤。但经过连续几年攻关发现,此类品种在较高密度情况下单株生产力无法突破,制约了高产能力的提升。
1988—1989年,攻关团队选用自育的大穗大粒型玉米品种掖单12号、掖单13号,突破了亩产1000公斤,掖单13号亩产最高达到1096.29公斤。
农业部玉米专家顾问组在“掖单13号高产田验收报告”中明确指出:“紧凑型玉米是80年代我国玉米育种工作的突破,李登海的玉米高产纪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促进了作物栽培研究的发展,展示了我国玉米有很大的增产潜力,为玉米上一个新台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挑战:增产200亿斤粮食
有了玉米育种界传奇色彩的掖单12号、掖单13号,李登海向农业部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紧凑型玉米,一年后确保平均亩产增产100公斤!
“大家听了特别高兴。”张延秋回忆说。
1990年,农业部将全国玉米生产会议开到了莱州市的田间地头。在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会议向全国宣告了“八五期间推广紧凑型玉米1亿亩,增产200亿斤粮食”的重大决定,李登海率领登海种业科研创新团队育成的掖单12号、掖单13号成为全国主推品种,最高年份占到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43.2%。
此后,我国杂交玉米的高产品种选育基本上由平展型陆续转向紧凑型,这是我国杂交玉米育种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绿色革命。
在紧凑型杂交玉米列为我国农业部的国家重大推广项目后,在“八五”和“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研发和推广迅速发展,“九五”后占到全国种植面积的70-80%以上。
“由于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适合密植和具有高产能力,在全国各地都提高了种植密度,提高了产量。”昨日大会上,李登海在致辞中亮出多年前的漂亮答卷:“农业部‘推广紧凑型玉米1亿亩,增产200亿斤粮食’国家重大项目成功实施和圆满完成。”
使命:继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开展科研探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李登海和登海种业科研团队从未停歇。
通过高产攻关的实践,先后育成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品种260多个,极大提高了我国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把我国杂交玉米的夏玉米高产能力,从平展型不到700公斤提高到紧凑型突破1400公斤、春玉米突破1600公斤,将我国的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翻了一番,提升了一倍以上。如今,玉米的高产能力已超过水稻、小麦,成为我国单产最高的主要粮食作物。
“登海种业育种创新团队50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开展玉米高产攻关试验,进行了160多代玉米高产品种的研发创新,提升了杂交玉米高产能力,选育出亩产1600公斤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为玉米高产栽培、高产育种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龙熹说。
2013年,登海种业泮家农场102.6亩高产田,小麦亩产600公斤,夏玉米亩产1151.65公斤,全年百亩丰产方亩产达1750公斤。登海种业助推黄淮海区一年小麦、玉米两季创高产,培创了一年总产达到养活4.5个中国人的百亩高产攻关田,为黄淮海区的粮食增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粒种,千斤粮;一亩地,万顷田。50多年来,李登海和登海种业累计推广玉米种植面积超过15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500亿元以上,为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昨天的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少昆宣布:定于每年10月16日-19日在莱州召开全国夏玉米高产攻关研讨会。“登海种业将继续进行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科研投入,支持在全国各大玉米生态区进行高产攻关。”站在登海种业开创玉米高产道路5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李登海表示,将乘着国家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农业院校合作,共同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计”的国家战略,助力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农业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