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郊区规模最大的水稻产区,崇明区每年种植水稻约27万亩。尽管全区水稻全程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98%以上,然而之前,“有田无耕、有机无田”的尴尬局面仍不可避免,农户与农机手常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延误农时。如今,随着崇明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成和完善,为这场“田”与“机”的“异地恋”搭起了一座有效沟通、统一调度的“鹊桥”。
“以前,我们愁的是地没人耕,机器无地耕。现在有了农机线上调度信息系统,机器不闲、农田不荒,大家伙儿都省心多了!”站在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大厅里,崇明区农业质量安全中心(崇明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主任(站长)赵勤超笑着说。
作为上海郊区规模最大的水稻产区,崇明每年种植水稻27万亩。尽管全区水稻全程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98%以上,然而之前,“有田无耕、有机无田”的尴尬局面仍不可避免,农户与农机手常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延误农时。如今,随着崇明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成和完善,为这场“田”与“机”的“异地恋”搭起了一座有效沟通、统一调度的“鹊桥”。
从“自己干”到“专业的人干”
“以前种粮散户多,机手老龄化严重,耗损较大的农机在作业时经常出现故障,常常遇到无法及时找到维修人员的情况。即便联系经销商,也无法立即得到响应,需长时间等待,这在农忙季节着实令人头疼。”现实所迫、发展所需,为破解农机具和农机手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的难题,崇明区对农机社会化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启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场田野上的“机械革命”由此拉开帷幕。
2022年,在水稻穴播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崇明区积极整合全区已有农机资源,探索建立“1+4+N”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了上海聚合保田农机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统一调配全区的农机具和农机手资源,实现统一派单、统一调度。同时,下设4家区域服务分中心,覆盖崇明东、中、西部地区。此外,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设立镇级农机服务点,吸纳零散机手、农机等资源就近开展服务,持续推进农机资源和农机手的整合,意在通过机具和机手的统一调配来实现作业的人员调度,构建农机服务组织新模式。
聚合保田公司成立后,不仅将农机服务覆盖水稻生产耕、种、管、收全程,并延伸至育秧插秧、秸秆综合利用、稻谷烘干、大米加工等环节,实现水稻生产过程服务全覆盖。2023年,公司签约了572台拖拉机、217台插秧机、158台穴播机、64台植保机械和64台收割机,一个覆盖18个乡镇的农机资源库开始建立。2024年,聚合保田公司引进全自动数字化育秧技术,大幅减少人工干预,实现秧苗工厂化生产。通过数字技术的实施与应用,育秧过程中的水、温、光、肥、药等关键因素可以根据育秧需求进行精确调节和控制,并实时监控,育秧作业更加高效、精准和可持续。新建成的数字化育供秧中心,每年可为周边提供3万亩水稻芽秧。
组织体系有了,农机手不再是单枪匹马作战,他们的背后还有一支专业的应急队伍和技术管理队伍,负责处理农机作业时的突发情况。2023年,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与国内农机龙头企业潍柴雷沃深入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本市第一家农机4S专卖店,进一步提升全区的国产农机装备水平,引进各类先进智能农机装备百余台,并建立了专门的保障团队。同时,该农机4S店与聚合保田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农机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响应,确保农户能得到及时的维修支持。赵勤超介绍,去年台风天气导致水稻倒伏时,平台优先调度农机前去收割受影响的田地,以减少损失。“同时,我们还配备了移动烘干机等设备,以确保收割后的水稻能够及时处理。”
农机版“滴滴打车”来了。
现代都市生活交通便利,想要到什么地方,只需手机点一点就能找到附近的网约车进行接送服务。可若是农田需要农机服务,也能得到迅速响应吗?崇明的答案是:农机版“滴滴打车”,安排!
自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崇明不仅重组了现有的农机资源,还成立了农机信息化管理中心,山东潍柴雷沃公司也开发了崇明专属的农机智能调度平台,双方紧密合作、信息共享,利用北斗定位等系统实现农机智能化管理。
记者了解到,参照“滴滴打车”模式开发的调度平台,创新订单式农机服务新形式,区域内“白名单”农机、农机手、作业需求等实时信息在平台共享,农户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作业需求,有自主选择作业农机手和接受平台统一委派两种下单模式。农户或经营主体只需在“神农口袋”APP“滴滴一下”,附近的农机手就可接单前往指定的田间地块作业。同时,该系统平台对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大中型田间农机安装终端定位,形成作业轨迹和作业面积,确保作业机具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内容,实现发单、接单到完成任务的完整闭环。
在位于崇明的雷沃农机4S店综合服务中心大厅,记者看到了正在运行的雷沃农机智能化平台。智慧大屏上,每一台签约农机的状态都能够监测到,作业进度实时显示。依托在线监控,可以随时了解每台农机的状态和位置。一旦发生故障,维修团队能够迅速定位问题并作出反应。此举不仅减少了故障响应时间,也使得农户能够更加高效地安排作业计划,确保了作业的连续性和效率。
“以前,农闲时我的机器闲置在家,看着都心疼。”农机手李师傅感慨道,“现在通过统一调度,机器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收入也翻倍了。”通过平台,农机手可以自由接单,填补农机空闲时间,延长作业时间,从而增加经济收入。对于那些“有田无耕”的农户来说,只需支付服务费用,就能享受到从种到收的全套服务,省心又省力。据悉,截至目前,平台在用农机1889台,签约“白名单”机手588人,已开展3000余次的有效订单作业,帮助农民完成“不愿干”“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服务环节,有效解决农机与农民“有田无耕,有机无田”的供需矛盾。
破题“谁来种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在农村耕作劳动力日益减少的社会现实情况下,谁来种地,怎么种好田,成了乡村振兴中必须破解的问题。
为此,崇明进一步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试点推行了粮食生产“一站式”社会化服务,由区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与13家优质水稻经营主体“耕、种、管、收”全程订单服务,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地谁来种、谁来管”的问题,打造覆盖全程、服务全面、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了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双方合作共赢,也确保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和粮食生产的稳定。
“我们的农机装备还需要不断更新换代,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崇明不断撬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户加快引进购置“先进适用、智能高效、绿色环保”的机械,通过各项农机政策的引导,促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近两年,聚合保田公司充分利用机手“白名单”资源,有效调用农机,多方联系厂家,配置主要农机机型常用零配件,切实保障崇明地区春耕备耕及水稻收割顺利推进,服务面积逐年提升。在成功培育聚合保田的基础上,2024年,崇明区持续培育2家专业化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补充、完善全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赵勤超认为,农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很重要。在区农业农村委的组织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崇明农机社会化服务中来,一批懂技术、会维修的年轻化机手队伍逐渐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聚合保田公司成立以来,已组织开展农机调度系统操作专项培训班11期,学员覆盖区镇两级农机管理人员、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农机手。在农忙之前,开展农机配套理论、业务实操、安全维修以及无人机应用等免费培训课程,为机手安全驾驶提供更多助力。
“像无人机的培训十分受欢迎,尤其是年轻人。现在,病虫害防治基本依靠无人机作业,一台机器每小时作业面积约100亩,1000亩地的打药作业一位农机手一个人一天可完成。”相比传统农机,搭载了智能化技术的新型农业无人机,工作效率是前者的几十倍,操作也更简单。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今,年轻的农机手们或许会接起时代的接力棒,为这片土地带来全新的力量。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