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迫在眉睫。农机化部门应顺势而为,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使之早日建成,服务于乡村振兴。特撰此文,为农机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鼓与呼。
一、农机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的迫切性
1、什么是农机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
农机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是将信息技术与农机服务体系深度融合,以实现农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过程。农机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相结合,让整个农业过程能被监控,收集农业数据,提高农业效率。这一转变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优化农机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农机作业质量,满足农民对现代化农业服务的需求,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农机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核心技术
物联网技术。用来实现农机作业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通过在农机上安装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实时获取农机的运行状态、作业位置、作业面积等信息,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基础。
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农机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实现精准农业服务。可以分析农机的使用频率、故障发生规律等,为农机的维修保养、调度安排等提供科学依据。
云计算技术。实现农机服务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作业。可以将农机的相关数据存储在云端,方便不同用户随时随地访问和使用,同时也可以实现多台农机之间的协同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技术。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的融入,使农机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例如,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识别和精准施药。
3S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于获取农田土壤、作物生长、病虫害、气象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地理空间数据支持,辅助农机进行精准作业。
3、农机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的迫切性
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需求。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加快,农业生产对农机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农机服务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农机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农机装备保有量已超过 2 亿台,其中数字化农机装备占比逐年上升,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农机服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农机服务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低效性,而数字化建设有助于优化农机服务资源配置,让农机能够更合理地投入到不同的农业生产环节中,提高农机作业质量,满足农民对现代化农业服务的需求,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借助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机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为农机服务提供了智能化、网络化的解决方案。例如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农机作业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大数据分析技术能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实现精准农业服务;云计算技术则能实现农机服务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作业。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的融入,也使农机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我国农机服务行业的信息技术投资额逐年增加,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
响应国家政策的导向。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和农机服务数字化转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等,为农机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政策扶持推动了农机服务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了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在政策的引导下,农机服务体系进行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政策趋势、获得政策红利的必要举措。
满足市场旺盛的需求。随着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机服务市场需求旺盛,且农业生产者对农机服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机械操作,更注重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传统的农机服务体系难以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而数字化建设能够提供在线咨询、预约服务、远程监控、精准调控等功能,推动农机服务向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业生产者不断升级的需求。
提升农机修理与维护服务水平。现有的农机修理与维护服务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覆盖不全面、服务能力有限等。通过数字化建设,构建集中化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农机修理资源,提供实时的维修服务信息,方便农民快速找到最近的维修点,还能提供在线咨询、预约服务、维修指导等功能,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同时引入智能设备,如智能诊断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可提高农机修理与维护的智能化水平,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减少突发故障的发生。
二、农机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主要内容
1、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集中化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农机修理资源,提供实时的维修服务信息,方便农民快速找到最近的维修点。同时,平台还可以提供在线咨询、预约服务、维修指导等功能,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2、提高服务体系智能化水平
引入智能设备,如智能诊断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帮助维修人员快速诊断问题,提供精准的维修方案。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机的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减少突发故障的发生。
3、完善硬件设施
加大对农机修理厂的投入,更新维修设备,提高维修质量。在农村地区设立更多的维修站点,方便农民就近维修。
4、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
加大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维修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5、建立反馈机制
建立农民对农机修理与维护服务的反馈机制,收集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结果,对服务体系进行持续优化,提高服务满意度。
6、推动绿色维修与环保理念
在农机修理与维护过程中,推广使用环保材料和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和维修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维修意识。
三、我国农机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成功案例
1、吉峰三农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建设
吉峰三农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始于1998年,以农机连锁起步运营,于2009年10月30日首批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农机流通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数字化平台构建。公司充分发挥品牌、服务、渠道、人才、资金等优势,着力构建基于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农机与三农综合服务平台。渠道网络覆盖方面,依靠行业领先的运营管理模式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全国构建起近200家直营门店、2000余家乡镇经销服务门店的实体网络渠道,覆盖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
海外业务拓展方面,向近10个国家提供农装备及农机技术服务,是久保田、纽荷兰、约翰迪尔、凯斯等世界排名前10的农机企业在亚洲的主要合作伙伴。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塔吉克斯坦、缅甸、乌干达、苏丹等多国开展中国农机装备的出口、境外农机技术服务中心试点和中国农机产业境外流通体系建设工作,依托此承接商业化农业开发项目,承担和实施多个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国家农业援外、南南合作等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和积极反响。
2、星光农机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模式探索。在全球农业面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的双重挑战,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重要途径的背景下,星光农机积极融入数字化转型浪潮,探索出具有独特特色的星光模式。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星光农业,实施高品质数字粮油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效、智能。在该模式中,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管理,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人为失误和资源浪费。
综合服务体系构建。不仅在生产机械设备上具备优势,更在农事服务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综合运营能力。通过子公司星光致远,构建了综合的农事服务链,以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使农业作业流程更加标准化和高效,助力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
在无人化、智能化农机布局方面,在响应投资者关于农业无人机应用的问题时表示,星光农机已布局了多款无人化、智能化的农机产品,包括无人驾驶履带全液压旋耕机、无人驾驶收割机、无人自走式喷雾机等,标志着其在科技进步与农业生产结合上的前沿探索。
3、中国农机院的数字化建设
中国农机院的农机云服务平台成功入选国企数字化相关项目,表明其在农机服务数字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入选项目侧面反映了其在农机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中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
研发创新层面。中国农机院在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收割机、智能灌溉系统等智能化农机产品上加大研发力度,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机的自动化、智能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研发。针对当前国产农机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方面的瓶颈,中国农机院集中力量进行研发创新,如高精度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高效动力系统等,提高国产农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数据应用层面。借鉴全国农机数据中心建设的理念,中国农机院可能会构建自己的农机数据平台,收集、整合农机的产供销和作业数据,为农机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推进精准农业发展。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获取农田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专家系统(ES)、模糊逻辑(FL)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为耕种收等各个环节提供精准指导,实现精准农业。
服务体系层面。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国农机院可能会参与到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整合各类农业数据资源,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如气象预报、病虫害预警、农产品市场行情等。
开展农机数字化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和农机操作人员对数字化农机的使用和维护能力,中国农机院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普及农机数字化知识和技能。
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展农机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积极参与国际农机数字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升中国农机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