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低空盘旋,育秧流水线高速运转,大数据、物联网及时传回农情信息,水肥一体化、绿色生物防控技术大显身手……春天的田野里,各类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正在重塑农耕“基因”,春耕生产有序推进。截至4月17日,全国春播粮食进度近两成,略快于上年。
科技唱主角,离不开政策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我国持续强化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对接合作,从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到填补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等领域空白,再到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发、推广、应用全链条发力,“金扁担”含金量越来越高。
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纳入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是写在大地上的产业,技术要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才能迸发生产力。从春耕一线看,各地针对关键要素和环节,强化科技支撑力度,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协同配套,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也应看到,百亩方、千亩片高产典型已不算稀奇,与试验田产量相比,我国主要粮油作物的大田亩产还存在明显差距。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强调“大面积”,意味着要将试验田产量转化为大田实际产量。这有赖于进一步织密农技推广服务网,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把科技触角通达田间地头,加快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的格局。
融融春光里,沃野田畴活力奔涌。科技汇聚新动能,持续勾勒绘就新的春耕图景……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