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开年,京东、美团等相继宣布为全职骑手缴纳社保,京东更是推出 “五险一金” 全覆盖,美团预计二季度启动全国实施。这是继 2021 年八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后,行业首次大规模落实社保政策,标志着千万骑手从 “裸奔” 走向 “正规军”。
政策实施后,外卖行业竞争逻辑又增加了新的规则——从单纯比拼订单量转向比拼骑手留存率。数据显示,当前美团全年月均有单骑手数量为336万,京东外卖借社保政策快速切入市场,倒逼饿了么等平台加速跟进。据分析,社保提升骑手职业归属感,减少流动损耗,长远来看能降低企业招聘培训成本,形成 “权益保障-服务质量-用户体验” 的正向循环。
被遗忘的公路守护者
外卖骑手社保问题的解决,犹如一束光照进新就业形态的保障领域,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千万卡车司机仍在社保边缘艰难徘徊。作为公路物流的中流砥柱,他们承载着全国70%以上的货运量,却深陷保障匮乏的泥沼。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司机参加社会保险最多的是新农合养老和医疗保险,占比达67.72% ,其次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占比24.22% ,还有23.21%的司机自己购买商业保险、12.71%的司机购买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部分司机参加平台试点的职业伤害保险。货车司机社会保险较上年调查有所好转,仍有13.77%的司机未参加任何形式的保险。
小编也通过线上采访的形式对十余位卡友进行了调研,在收到的结果中,仅有两位卡友(卡友一&卡友六)表示目前有缴纳社保。其中一位是全职司机,由公司缴纳,另一位则是个人用户自行缴纳,其余卡友均表示处于未缴纳,或计划过几年再进行缴纳的情况,这部分卡友基本全部为个人养车,且货源不一,平台接单占比相对较高。
《2023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77. 14%的货车司机患有职业病,主要年龄分布在36-45岁之间,从事货运行业在 11-15年之间且平均开车时间在12小时及以上。其中,中重型货车司机患有职业病情况明显高于轻微型货车司机。
在患有职业病的货车司机中,患有颈椎病、腰椎病的司机占比最多,达到92.54% ,主要是由于长时间驾驶行为导致。患有胃病的司机排名第二,达到65.92% ,主要是饮食不规律和饮食不健康对胃部造成负担。排第三的是高血压, 占比24.72%。另外还有一些司机不同程度地患有噪声性耳聋、膀胱炎和心脏病等职业疾病。可医保的缺失,让他们只能默默忍受病痛,“小病扛,大病拖” 成了无奈的选择。
他们的生活被不稳定笼罩:不敢生病,因为一场大病就能让多年积蓄化为乌有;害怕衰老,担忧晚年失去收入后的生活。
卡车司机的困境,一方面在于制度与现实的脱节。首当其冲的是劳动关系模糊不清。数据显示,仅运满满平台就活跃着414万名货车司机,他们中大部分依赖货运平台接单,这种新型就业模式虽带来灵活性,却模糊了劳动关系界限。司机常被认定为 “个体经营者”,企业借此规避社保缴费责任,司机们成了 “有劳动、无保障” 的边缘群体。
另一方面,短期思维作祟。年轻司机在即时收入与长远保障间,往往选择前者。这种心态在行业内广泛存在,他们忽视了未来养老、医疗风险,只为当下生存奔波,埋下了晚年生活的隐患。这种问题的产生也与当前货运司机收入情况有关,低迷的运价让他们对于再额外支出一笔费用心存顾虑,能够实实在在到手多少钱才是他们当前更关心的。
为何卡车司机保障滞后?
虽然都属于新就业形态的一员,但外卖骑手与卡车司机仍存在区别。外卖骑手群体中,“专送” 骑手类似全职员工,接受平台严格管理,工作时间、接单模式相对固定,平台对其有较强掌控力,建立劳动关系顺理成章,缴纳社保有清晰法律路径;“众包” 骑手虽灵活性高,但随着政策推进与平台规范,稳定兼职骑手也被纳入社保范畴。
反观卡车司机,超 70% 是 “自雇型”,即自备车辆、自主安排行程,与货运平台是松散合作,而且为了维持收入,不少司机会在多个平台接单,难以界定单一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难以套用于这种复杂灵活就业模式,导致社保缴纳缺乏明确法律依据 。
其次,外卖平台竞争激烈,头部平台为争夺市场、吸引骑手,将社保作为差异化竞争手段。美团、京东等平台深知,完善社保能提升骑手忠诚度,优化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用户,形成良性循环。
而货运平台长期依赖低价策略吸引货主,将成本压力转嫁给司机。满帮、货拉拉等平台,虽估值高、盈利增长,在司机权益保障上虽然有所投入,但缺乏力度。
政策层面,尽管外卖平台开始为外卖骑手缴纳社保,但其实当前依旧缺乏完善的政策指引,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卡车司机面临 “多平台接单”“自备生产工具” 等复杂场景,现有政策也难以适配。
从外卖经验到卡车司机保障的启示
外卖骑手社保问题的解决路径,虽然不能直接搬到卡车司机这个群体上来应用,但是为卡车司机社保破局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思路。借鉴外卖行业模式,结合卡车司机就业特点,可从政策、平台、国际经验三方面入手,构建适合卡车司机的社保保障体系。
政策创新是解决卡车司机社保问题的关键。2024年11月,成都彭州正式获批在全国率先开展货车司机工伤保险试点,并出台《彭州市货车司机参加工伤保险试点办法》。政策突破了传统工伤保险制度对劳动关系的限制,创新采用“以车定人、按车参保、一车多保”模式,明确7项51条具体措施,涵盖医疗救治、伤残补助、遗属抚恤等全方位保障。参保费用按照车型分档,最高月均保费不足100元,实现“低门槛、低保费、高保障”。
图片来源:彭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平台方面,京东、美团在外卖领域实践表明,保障投入能转化为长期效益。在劳动关系认定方面,当前需出台 “货运平台用工指引”,明确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依据接单频率、收入占比等因素,界定司机与平台的 “稳定合作关系”,一旦符合标准,平台应承担社保缴费义务,消除劳动关系模糊地带。
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项补贴试点,对货运平台给予社保缴费补贴,降低企业成本压力,激发平台参保积极性,形成政策激励与企业责任共担局面。
货运平台应转变观念,分阶段推进司机保障。初期,推出基础版保障,为司机购买工伤保险,覆盖交通事故、装卸受伤等高频风险,解决司机最迫切的安全隐患。随着平台发展,进阶版保障可联合物流企业建立 “司机保障基金”,补贴司机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缓解司机养老压力,增强职业归属感。最终,构建生态版保障体系,打通社保与职业发展通道,将社保缴费年限与积分挂钩,为司机提供优先派单、购车优惠等权益,形成 “保障 - 发展” 良性循环。
最后是国际经验方面,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例。美国自雇司机通过 “社保税” 强制参保(社会保障为12.4%,医疗保险为2.9%);德国同样强制自雇司机参保,不同的是司机可以自愿参与公共系统,或者选择私人保险。
结合我国国情,可探索 “平台+协会” 模式。由行业协会作为 “社保代缴主体”,平台按订单量分摊费用,司机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形成 “政府引导、平台分担、司机自愿” 的三方机制。既发挥平台资源优势,又借助协会专业性,提高社保管理效率,降低司机参保门槛,实现社保精准覆盖 。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如何切实地提高卡车司机的收入,因为只有当收入得到保障时,他们才会更加愿意在社会保障方面有所投入。
结语:
当外卖骑手戴上社保 “安全帽”,卡车司机的目光中既有羡慕,更有期待。这个承载着全国超过70%货运量的群体,不该成为社会保障的 “局外人”。政策破冰需要顶层设计,行业变革呼唤责任觉醒,而真正的春天,始于我们对 “劳动价值” 的重新审视 —— 无论是街头骑手,还是公路司机,每一份汗水都值得被保障托举,每一份付出都应通向更有尊严的未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车事业部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