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023年以来,平度市农业农村局以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为主线,聚焦“三个关键”、落实“四项措施”、实现“三个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以上,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形成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全面发展新格局,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平度农机发展的新场景。
一、聚焦“机收减损、防灾减灾和技术推广”三个环节,丰收成果更加殷实
(一)聚焦粮食机械化收获减损能力,确保颗粒归仓。突出抓好小麦玉米机械化收获、粮食烘干等重要生产环节,树立减损就是增收的观念,把机收减损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举办各类机收减损技术培训班10个、减损机械现场演示5场次、培训机手1500余人次。举办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参加比武农机手平均机收损失率0.9%以下,推广大喂入量小麦联合收割机560台。举办山东省玉米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青岛赛场活动,参加比武农机手平均机收损失率降低到1.47%,充分展现了先进农业机械和农机手技术水平在粮食生产中节本增效、提质减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极大提升了粮食机械化收获减损水平。
(二)聚焦农机应急能力,确保丰收到手。按照“建在平时、用在战时”、“平战结合”的要求,依托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建立以粮食应急和抗旱排涝为重点的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组建覆盖全部村庄的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体系。其中17支镇级应急服务队,120多支村级应急服务队伍,配齐机手机手、抗旱排涝技术人员、维修工等专业人员1500余人,配备履带式收获机30台,运输车辆2000台,植保无人机800架。通过多种形式向全市农户及时发布各类防灾减灾农业机械系列技术指导意见、技术规范6项。组织专家和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分类指导,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天气的影响。加强机械调度,开通24小时服务保障热线,设立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6处,发放跨区作业证500余个,实现“丰收到手”。
(三)聚焦技术推广能力,确保单产提升。建立蓼兰、南村两个绿色增粮示范区,统筹示范区内资金、资源,实现良种、良技、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推进农田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装备智能化等“六化同步”,实现良种覆盖、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等“七个百分之百”。落实农机深翻、卫星整地等多项新技术,推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强化农机关键技术集成与转化推广,举办全国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作业暨机械化助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专题演示展示会、青岛市三秋生产现场演示会等现场演示和培训活动,推广应用农业新装备、新技术120余套。省级专家组对蓼兰镇玉米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测产,亩产达到1116.2公斤,实现单季亩产“超吨粮”。小麦-玉米“超吨半粮”高产攻关田,创出同一地块一年两季亩产粮食1.95吨的青岛历史最高纪录。
二、落实“解急、解盼、解愁、解难”四项措施,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得到提升
(一)引进机具,解决“瓶颈、短板、弱项”的急事。创新推广模式,加强互联互通,推广先进机具320余台,其中引进推广3004以上动力换挡拖拉机20台,引进推广复式、高性能小麦精量播种机械15套,引进设施蔬菜、果园等智能农机300余台(套),引进示范推广叶菜精量播种机、叶菜收获机、山药收获机等特色作物生产新装备50台(套)进行现场演示推广,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二是改良机具,解决“无机可用、无机好用、有机难用”盼事。根据农机一线作业经验和遇到影响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益的技术问题,组织“土专家”对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花生播种机等6种农机具进行因地制宜的技术改良,提高机械在不同土壤和耕作条件下的适应性,有效地提升了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益,减少了作业工序,降低了损失。改良的机具每年作业面积提高1.2万亩以上,为农民节本增效400余万元。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社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在行动”活动6次,现场为农机手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15个,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
三是发展服务组织,解决“无人种、无人管、无人懂”难事。针对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的问题。开展分类指导,对小农户推广订单式半托管农机服务模式,由各类农机服务主体提供菜单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劳动力不足的区域,推广全程托管农机服务模式。对土地集中连片、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农机服务模式,统一提供农资采购、农业生产耕种管收、烘干与贮存、初加工与销售等全程机械化服务。目前,农机服务组织作业服务面积达到100多万亩,占全部大田作业面积的70%以上,各类经营主体形成联系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成为谁来种地的“接盘侠”。
四是解民所难,开展护农活动,破除“揪心、闹心、烦心”愁事。农忙时节机械故障是农民群众最“窝心、闹心”的事情,为确保关键农时季节农机生产顺利进行,充分利用“三夏”“三秋”生产时节,开展农机质量护农活动。先后举办山东省在用农业机械产品质量调查活动、青岛市农机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山东省三秋农机质量投诉宣传日活动等多项行动,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巡回检修农机具1.5万余台套,现场咨询860余人次,解决各类投诉、纠纷等问题80余次,消除“疑难杂症”20余个。以精细化服务,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三、实现“特色经济作物、农机服务能力和智能装备水平”三项提升,全程全面更有特色
(一)经济作物机械化实现新提升。通过举办青岛市“根茎类”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会等活动,全面展示葱姜蒜、苹果、樱桃西红柿等特色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推广穴盘育苗和种绳移栽模式达到8万亩,节本增效5600余万元。打通了苹果等果园生产全产业链,全方位展示覆盖果园生产机械化全部作业环节,为果园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继2021年“两轮驱动大葱生产走上全程机械化轨道”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社会化服务类典型案例,2022年3月“大葱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蔬菜适宜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 2022年12月“双赢思维促发展,科技理念增效益”(樱桃西红柿)入选全国果蔬初加工机械化典型案例之后,2023年12月我市申报推介的青岛普诺米斯饮品有限公司《加工机械化让胡萝卜变农民“致富菜”》再次成功入选2023年果蔬初加工机械化典型案例,连续多次推介特色作物种植模式与农产品初加工典型案例,对发挥示范引领,促进特色作物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
(二)农机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优化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持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节能、安全高效的农机具,优先满足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购机需求,应补尽补。2023年,落实中央、青岛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764万元,带动全市投入购置农业机械的社会资金达3亿元,受益农户4680户,补贴各类农业机械6189台(套)。加快淘汰老旧农机,落实资金407万元,报废老旧农机200余台。推进畜牧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水平,牵头组织申报的“农牧废弃物机械化覆膜翻抛发酵模式的推广与应用”荣获山东泰山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一等奖,是近年来我市在农机科技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广泛开展农机服务组织人员和农机实用人才培训,培养4名青岛市级以上农机土专家,带动一批既精通农机操作、维修技术,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的“90后”农机能手,为农机服务提供了人员保障。
(三)智能装备水平实现新提升。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和农民实际需求的推动下,全市北斗智能终端、无人植保机械、卫星平地等智能农机装备水平居青岛市首位。年内推广北斗智能终端751套,全市安装北斗卫星智能终端拖拉机达1700台(套),其中,应用应用北斗智能终端的拖拉机配套播种机,可贯穿马铃薯、花生、小麦、玉米等多个作物的多个农业生产环节,整体误差控制在2cm之内,从根本上解决老式播种机播不直、接茬难、重播、漏播等问题,满足耕翻、起垄、播种等主要环节精准化作业需要,为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奠定基础。年内推广无人航空植保飞机138台,全市总量达1600架,承担了90%以上的农田植保作业任务,植保作业已经从“扛”在肩上升级到“飞”在天上,提升了农药喷洒精准度和作业效率,具备安全、稳定和机动的特点。推广北斗支持下卫星平地机械20套,率先实现卫星支持下的土地改造、平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安装各类智能监测传感装备3200余套,实现了作业轨迹、作业面积、作业质量、作业油耗、人力资源等九个方面的远程监测和现场调度。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