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手机成为“新农具”,镜头唤醒“老手艺”新“网农”逐梦黄土高原

分享至
   新春时节,天空瓦蓝,甘肃庆阳黄土高原上正孕育着新一年的青绿。这里黄土层肥沃,是我国传统古老的农业地域之一。夏商时期,周先祖不窋正是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

  然而长久以来,兴农,像一道来自历史深处的命题,无数次难倒起早贪黑的庄稼汉,拷问过每一位离家出走的思乡人。

  当人们终于圆了小康梦,踏上乡村振兴的道路,一批知乡情、懂乡愁、亲乡邻的“新农人”因时而生、应势而起,转型新“网农”。他们扛起熟悉的犁耙,又用手机这个“新农具”,连接千里之外的世界,将山货野味源源不断卖向全国各地。在他们的镜头里,乡土气、烟火气扑面而来,幸福的希望向上升腾。

  “新农人”的时代梦想,浓缩着他们心底深处的乡土情结,充满农村普通老百姓奋斗路上的泪与笑、苦与甜、追求与期盼。近日,记者走进古老的黄土高原,发现这里不仅是淳朴乡人忠实守护的乐土,还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俯身追梦的沃野。

  (一)乡愁

  山缓路远,黄牛悠悠。站在山洼抬眼望,山峁弧线的起伏处,牧羊人和羊群衬在天幕。

  逢个好日头,杨清艳从窑洞里钻出来,一溜烟儿跑到农家妇女高毓琴的厨房。杨清艳打开手机直播,对着院子吆喝了几嗓子。不一会儿,几个身穿红棉袄的婆姨围满了灶台,拾掇着生火做饭。

  添几把柴进去,锅里的油咕噜噜直冒热气。妇人们将面擀好,在灶台前赶制特色面食。一块面料,在她们厚实的手掌里上下翻飞。几番揉捏,面团逐个成形,下到油锅再翻滚几圈,片刻功夫就染成了金黄色,香气扑鼻。

  “这是油果果,每个在庆阳生活过的人都不陌生。大家一见到它出锅,就知道年到了。”杨清艳说。

  “过年喽!大铁锅,柴火饭,今天炸果果。你们看,这么多‘村花’都来咧!”杨清艳发起直播,把镜头对准了添柴擀面的农家妇女,她想让屏幕另一端的人,记住镜头里的每一位乡亲。

  面对镜头,妇女们毫不露怯。油果果、油饼、荞面圈圈一个个沾满油香,依次端上了饭桌。红头巾、大棉袄、花围裙,配上一锅油炸面食,一时间吸引了不少观众上线。

  聊到起劲处,杨清艳拿起刚出锅的一块油饼咬下去,这味道她再熟悉不过。

  杨清艳住在庄子峁。庄子峁是环县洪德镇耿塬畔村的一个小庄头,远距县城20多公里,只有22户人家。在峁上的生活经历,让她感到这里有不少风味美食,让远在他乡的游子牵肠挂肚。

  2020年,杨清艳在庄子峁办起了生态农庄,用网络平台卖农家土特产。为吸引游客,她动员乡亲们改造民居和庄头,用泥巴糊起蜂巢,旧瓦砌起围墙,谷物堆满粮仓。在一番“梳妆打扮”下,庄子峁仿佛又回到了初始模样。

  在杨清艳的直播间,外乡游子看到了儿时吃过的蒸馍、老豆腐、老醋……对于他们,家乡就是一双筷子够着的地方,于是纷纷下单购买,用口腹之欲勾连乡愁记忆。

  一单、两单、三单,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庄子峁火了。

  来线下体验的游客,也从三三两两的散客,变成了成团结队。研学游、避暑游、采摘游、书画创作采风,游客越来越多,杨清艳和庄子峁生态农家忙得应接不暇。

  看到山里的土特产格外火,参与的农户也多了起来。有人磨豆浆,就有人磨辣椒面;有人酿黄酒,就有人酿手工酱油;还有的农户索性办起了民宿,在抖音快手上喊话网民“一站式”品尝庄子峁美食。

  6年来,庄子峁在“村播们”的带动下改头换面。农民们建起了蜂蜜庄园、农家手工酱、石磨面粉等小作坊,散养家禽也集中起来搞成了3处养殖中心。一到瓜果飘香的季节,田间地头还多了几处无公害蔬菜园、智慧果园、花卉圃。

  周边乡镇组织干部纷纷赶来学习庄子峁经验,合水县西华池镇唐旗村就是其中之一。仿照庄子峁,唐旗村成立了合作社和“唐Q大队”助农工作室,把家家户户的农产品集中放到助农工作室统一销售。年轻的村干部穿上大红棉袄,用直播、拍VLOG、短视频、写文案等方式,为村里的农产品代言。

  春节期间,“唐Q大队”助农工作室陆续有村民拎着大袋小袋进进出出。记者进屋一看,货架摆满了村民们送来的农家油饼、鸡血面、老豆腐,各类土特产琳琅满目。

  记者到来时,村里几位女干部正忙着直播卖年货。“这些都是家乡味道,夹杂着乡愁,城里人小锅小灶不便做,哪儿也买不到。”唐旗村党支部书记吴亚玲说。

  (二)回归

  因为农村网红的出现,土特产出山进城,也让一批乡土技艺回归寻常生活。

  一次外出旅游的机会,庄子峁的王克弟看到外地景区小作坊食客很多,不禁想起自己40多年的手工酿醋手艺。因为酿得一手好醋,王克弟成为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在县城开醋坊的那几年,生意虽有名气,销量却不尽如人意。

  老手艺还能不能捡起来?王克弟心里嘀咕着:这可是祖辈传下来的,丢了怪可惜。但回村很长一段时间,他始终没有铁下心办醋坊。

  直到杨清艳敲开了他的门。听完杨清艳的想法,又看到庄子峁的变化,王克弟终于肯动手干了。

  王克弟做醋,坚持纯粮手工酿造,没有任何添加剂,购买的人趋之若鹜。他给记者算醋坊的进账:以前在县城卖醋每月几千元,现在月纯利润上万元了,“一年赶一年好”。

  从年少时学做醋,到64岁即将隐退,老王的醋才叫响了名声。杨清艳教会了王克弟开直播,他还让孩子买来了智能手机。直播卖醋时,他时常讲一些醋的历史,还常常引用《本草纲目》对药醋的记载,教网友们掌握醋的妙用。他也很善于听从需求,针对现代人的生活特点,研究酿制安神、美容、治疗头疼等不同功效的醋。

  家住唐旗村的张凤桐,也重拾老手艺,在家做起了碱土豆腐。碱土呈棕红色,经开水温烫,用沉淀的水点豆腐。这手艺是他年轻时从隔壁村的一位老师傅那学来的。

  这些农村手艺就像“活化石”,吸引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大车小车把家门口堵得水泄不通,庭院里的食客人头涌动。

  家乡火了,在外的游子也酝酿着归心。

  去年,杨志楠关掉了在环县县城经营了16年的饭庄,回到庄子峁开起了农家饭馆和民宿。他给小店起名“楠哥农家饭庄”,从小吃的土鸡汤炖豆腐是招牌菜。高峰时,小店3个月收入了30多万元。

  2024年10月,庄子峁生态农庄为农户进行全年第三次结账分红,杨志楠拿到了26.7万元,比第一次多了17万元。

  这个蛇年春节,庄子峁迎来了史上最热闹的日子。第二届庄子峁生态农庄“村晚”,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到访观看。舞台上,四季无闲的农民扮上妆扭起秧歌,模范家庭、产业带头人上台领奖;舞台下,村民争先恐后挤在前排,架上拍摄设备,记录庄子峁的红火日子。

  对只有22户的庄子峁来说,这足以载入历史。

  (三)梦想

  “不敢想,就像一场梦。”坐在窑洞里的板凳上,杨清艳淡淡地吐出这样一句话。

  庄子峁出名前,有人给她打退堂鼓:祖上来这生活,到现在已经是第八代了,从没见过一个客人,能搞出啥名堂?

  时间给出答案。2024年,一对广西夫妇开着房车,慕名跑到了庄子峁,体验西北农家饭菜,还在窑洞里住了一晚。

  也是在这一年,周边的村民纷纷加入到庄子峁生态农庄,参与发展的家庭由22户增加到78户,农产品销售收入260万元,农户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庄子峁变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梦想,在黄土地上萌发。

  在杨清艳的带动下,远亲近邻相继返乡,加入到新媒体助农的队伍。杨清艳的八叔、九叔、十一叔、十六叔,相继回到了这个偏远的山峁,养土鸡、做黄酒、建酱坊、办农家乐。在上海打工的婶,去年回到庄子峁,打算2025年在村里开一家康养中心。

  庄子峁成了全市乡村旅游的“样板间”,当地政府将其树为榜样,并按照庄子峁的特点规划着全市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扶持培养出李岭村、老庄村、永吉村等20个特色村。目前,庆阳市培养粉丝千人以上直播账号651个,粉丝万人以上直播账号179个,累计带货销售额2970.94万元。

  回首往昔,紧跟时代的“新农人”,脚下的步子已经松快多了。

  与今天的幸福生活相比,张凤桐提到学艺做豆腐,心里更多的是一股辛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干地燥的年头,人畜用水紧张,水窖也在“喊渴”。为了找豆腐用水,张凤桐挑起扁担,徒步走两里山路,经过一条羊肠小道,一趟一趟去深沟里挑泉水。挑回的水,人要吃,牛要饮,洗衣做饭舍不得用。

  终于做好了豆腐,张凤桐开始推着木板车跑到其他乡镇,走村串户地卖豆腐。他至今难以忘记,出门的必经路上有一条陡峭斜坡。力小车沉,推车很难爬上去。上坡前,张凤桐总是先卸下来半车豆腐,等推上去再溜下坡,才把另一半豆腐装上车。

  今时不同往日。记者看见,自来水接到张凤桐的小作坊,拧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进豆浆机。比用水更方便的,是他再也不用面对那道难以逾越的斜坡。“现在你都不用出门,助农工作室帮你卖掉,方便多了。”旁边的侄女安慰张凤桐说。

  邻居张丽丽,是同村一位出了名的“带货网红”,张凤桐的豆腐,一部分就是从她这出货。张丽丽的店叫“马记杂粮”,主营高粱面、燕麦面、大黄米面等各种粗粮。谈起岁月的苦,她深刻地感到梦想成真来之不易。

  张丽丽曾经在路边摆小吃摊。她每日凌晨3点起床做杂粮面,白天脚踩三轮车,从县城南街卖到北街,再从北街送到南街,边骑车边派发名片。路边摊随处可见,但流动的摊位,她是满大街独一家。寒来暑往,她卖力吆喝着生意,夏天汗流浃背,冬天冰霜爬满睫毛,“那段日子最难熬了”。

  梦想是什么?对于年幼时的张丽丽来说,是吃饱饭,有暖窝;成家立业后,她盼望在家门口致富,不需起早贪黑,不再风里来、雨里去。

  2023年张丽丽回到老家唐旗村,尝试做直播。起初,她面对屏幕结结巴巴不知所云。因为紧张,她开头讲着普通话,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方言。只过了两年,她在短视频平台的粉丝量已超过12万人,年销售农产品价值达到100万元。

  虽然早已过上了县城生活,但张丽丽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农村,成为一名“村播”。她时而做农家杂粮,时而打包发货,时而也操着一口浓郁的西北腔下地抓鸡,向观众展示最接地气的一面。

  这个春节,张丽丽对她的杂粮店有了新盘算。她最近在学习市场管理,设想有天能引入生产线,让小作坊变成大车间,这样就能申请到相关生产经营许可证,让农产品对接到电商平台,把老百姓的土特产卖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个新春,张丽丽在朋友圈写下一句话自我勉励:“年过完了,接着挣自己想要的,拼自己没有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梁军 王俊杰)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宁夏农机推广站制定2025年春耕生产农机检修技术指引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农业农村部
525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