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站在1.4万亿斤新台阶——2025春管春耕新图景

分享至

近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一处麦田,农民驾驶农机开展田间管理。早春时节,各地加紧开展农业生产,积极进行春耕备耕,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的景象。 刘勤利 摄 新华社发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刚刚过去的雨水节气,标志着降水增多,更意味着农事活动进入关键阶段。

春管春耕,这一循物候节气而动的农事活动,作为农业生产的起始篇章,是中华农耕文明绵延数千年的永恒主题。从古代走向现代,千百年来丰收的目标始终如一,精耕细作的理念从未改变,但其间的生产方式、技术工具、组织形式、支撑体系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2025年,如何在新起点上,让中国饭碗多装中国粮?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打好春管春耕“第一仗”!

时时放心不下的“国之大者”

什么是人民领袖心中的“国之大者”?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二“者”是合二为一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人民”就是一切,“人民”重于千钧,人民的吃饭问题这件头等大事亦是重于千钧。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收成更在于春。春管春耕,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仗”,也是全年丰收的基础。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抓好春管春耕,对于确保粮食丰收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察粮情、问农事,时时放心不下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2016年4月25日,总书记专程到安徽小岗村考察,一下车便来到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沿着田埂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向村干部、种粮大户和农技人员了解土地流转、农田整理、种植品种、亩产量、病虫害防治、粮食收购等情况。总书记说,现在正值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实现丰收,今年的白馍能吃到嘴里了。

2018年9月25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总书记就深入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在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信息化平台,他详细了解七星农场如何运用卫星定位、云计算技术等,对万亩田畴实现精准管理。站在高处俯瞰,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一望无垠;走进稻田,他拿起一把稻穗,看谷粒、观成色。在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2020年2月,总书记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2021年5月13日,在河南南阳考察途中,总书记特地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他说,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9月13日,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调研,来到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走进田间地头察看农作物长势。10月21日,正值大豆收获季节,总书记来到山东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他走进田间,弯下腰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说道:“豆子长得很好。”一年之中,三次实地察看,关注的都是同一个主题——粮食收成。

2022年6月8日,总书记来到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了解当地农民种粮情况,强调成都平原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2024年3月19日,春分之际,总书记来到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等亲切交流。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从江淮大地到龙江黑土,从中原粮仓到天府之国,从渤海之滨到西北高原,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神州,始终牵系着田地之间的庄稼和大地之上的人民。一把麦子一碗米,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在总书记心中的分量,从来都是沉甸甸的。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放眼国际形势,在全球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等复杂因素影响下,粮食供应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因粮食短缺引发社会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扎实推进春管春耕工作,为夺取全年粮油丰收打牢基础、掌握主动,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闹春耕”从勤劳的人们开始

在我国民间,春耕常被说成“闹春耕”。何谓“闹春耕”?春耕备耕,让大地在沉寂一冬后欢腾起来。一个“闹”字,渲染出田间春潮涌动、抢农时抓春耕、生机盎然的繁忙景象。

人勤春来早。当黑龙江北大荒的种植户忙着给育秧基地清雪扣棚、加快棚内土壤融化时,安徽江淮大地上的种粮大户正在观察地里的小麦生长情况,而岭南广东的农户则在驾驶着旋耕机进行翻耕作业……这是千百年来勤劳的中国农民不变的节律,又在当下演化出了全新的耕作方式。

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春管春耕的每一分努力,都关乎着“中国饭碗”的成色。

2月16日至17日,雨水节气将至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到山东调研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他先后来到济宁市兖州区、菏泽市巨野县,实地察看冬小麦苗情长势、大面积单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节水灌溉等情况;前往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基层供销合作社和气象站,了解农机准备、农业生产托管、农资供应、气象为农服务等工作,听取农业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抢前抓早、周密部署,全力抓好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备耕各项工作。

2月7日,春节假期过后一上班,农业农村部就召开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早部署早行动,扎实推进春季田管、春耕备耕等工作,打牢夏季和全年粮油丰收的基础,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紧接着,农业农村部启动“奋战120天抓春管提单产夺夏收粮油丰收行动”,制定发布春季田管、防灾减灾、病虫防控技术意见,并派出22个工作组和专家组,分赴粮油主产省份,调查小麦油菜苗情长势、种植意向和农资下摆等情况,有力有序推进春管春耕。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夏季粮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陆续开始返青、冬油菜进入蕾薹期,长势均好于常年同期。但也面临苗情复杂田管任务重、气象灾害不确定性大、病虫害呈偏重发生趋势等困难。比如,小麦越冬期全国温度偏高,部分地区小麦出现旺长,稻茬小麦苗情偏弱,局地旱象露头;再比如,今年春季气温起伏波动较大,冬春连旱、“倒春寒”发生风险高。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怎么办?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按照能早尽早、能快尽快的要求,紧抓快推把每个环节抓实,把每项工作抓细,把各项任务抓到位,坚决打好夺取全年粮油丰收“第一仗”。

春管春耕中,最美的主角、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人。沃野上到处是辛勤耕耘的身影,到处都在播撒着丰收的希望。

在河南滑县,180万亩小麦陆续返青,正是水肥需求高峰期和产量形成关键期。有的种植户在进行补水灌溉,有的驾驶着新型镇压机开展镇压作业,还有的在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从过去春耕时全家老小齐上阵、累得腰都直不起,到如今“铁牛”在阡陌间纵横驰骋,这只是亿万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科技种田”“指尖种田”的一个缩影。

春耕中忙碌的不仅是农民。眼下,神州大地上,农技人员穿梭田间“把脉问诊”,“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科学春管;农机合作社工人们忙着检修设备,确保每一台农机都能以最佳状态奔赴“战场”;农资公司从物资保障、技术服务和精准配送三方面入手,全力保障农民抓农时、稳生产……

山东6000多万亩小麦预计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返青,全省启动“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开展科技春耕;浙江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提高智能分析研判和精准预报水平,推广应用理化诱控技术和生态调控技术,降低虫源基数;在贵州,旋耕机、育秧机等现代农机开进田间地头,跑出了春耕生产“加速度”,勾勒出春耕的美丽画卷。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中央到地方,从农民到农技员,从水利气象专家到农资配送员,无数心系春耕的人们正以各自的方式投入到这场春耕大战中,奏响“闹春耕”的开篇序曲。

新质生产力跃动广袤田野

春耕之“新”,在于生产力的跃迁。在现代化装备和高科技手段的加持赋能下,老祖宗留下的精耕细作理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让春耕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更加专业和轻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2020年全国两会“下团组”时,总书记提到“让农民挑上‘金扁担’”“‘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在今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后,总书记和新希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握手时,再次提到“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使然,也是发展的应然。而今,这个“金扁担”已经广泛应用于春管春耕生产中。在东北大粮仓,空中的遥感卫星正对黑土地的土壤墒情和积雪情况进行评估;在黄淮海麦区,冬小麦陆续返青,多光谱无人机巡田加植保无人机喷洒,成为田管主力;在海南南繁基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鉴定模型,正在加速水稻育种。

去年,我国启动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全面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今年,大面积单产提升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举措。各粮食产区正在应用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一批电驱高速精量播种机、丘陵山地拖拉机、山地玉米播种机等先进机型正加快向春耕一线部署,低空经济也在助力农业生产;沃野田畴间,无人驾驶拖拉机搭载先进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无论是直线行驶还是曲线作业,都能按照预设路线和深度有序作业;在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智能温室,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并自动调节,为农作物生长创造最佳条件。

这些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让春耕备耕充满了“现代范儿”和“科技感”,新质生产力正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在广东台山的自动化育秧中心,育秧机高速运转,育出的3.3万亩秧苗,相当于过去1000人的工作量;在江苏邳州,智慧灌溉设施正在麦田作业,自动喷灌机喷灌范围能达到60米,10天就能浇完800亩土地。

科技不仅改变了工具,改变着生产方式,更重塑着生产关系。在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南曹村,村民根据手机软件提示,就能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下单灌溉、除草、施肥服务,根据平台反馈的农田实时情况管理冬小麦。

农业新质生产力,让春耕从“靠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从“大水漫灌”走向“按需供给”,从“依靠经验”走向“基于数据”。与几十年前田间到处晃动着人与牛的形影相比,随着5G、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广袤田野正在释放更大的潜力,绘就现代农业的新图景。

社会化服务惠及万户千家

春耕之“变”,在于组织方式的革新。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春耕春播提供着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

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从农资供应、植保服务、农机作业到农技指导、农产品销售,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贯穿农业生产各个环节,通过整合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让小农户也能享受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成果。

在湖北枣阳市七方镇孙坡村顺辉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马力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等“钢铁战士”整齐排列,农机手们手持扳手、钳子,为蛰伏数月的农机进行一场全面“体检”,确保在春播关键时期,能够“拉得出、用得上”,顺畅服务周边农户;

在湖南永州市零陵区火红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信心满满地说,已完成165台(套)农机具的全面检修,可为10余个乡镇1.1万余农户提供代耕代育、代插代收、飞防打药、稻谷烘干等“十代”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重庆梁平区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加快春播货源采购、储备、派送进度,依托农资销售网点,为农户提供配方施肥、农技指导、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一站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力做好春耕生产服务保障工作。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不断完善,也让众多小农户在春耕备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在广东龙川县龙母镇,大型旋耕机在田间穿梭,土地在轰鸣声中翻起层层波浪,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镇上联合机耕服务队提供的“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有效解决了劳动力不足问题,引来农户的啧啧称赞:“有了农耕队,真是太方便了,随叫随到,价格也实惠。”

在云南勐海县勐遮镇曼朗村民小组,农机手熟练地操作着高速插秧机,起步、前进、拐弯、调整速度、抛秧苗,为水田披上“新装”。种植大户站在田埂上“袖手旁观”,不住地感叹:“我把流转的土地托管给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我只需要当‘监工’就行!”

在希望的田野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触角延伸到了春耕的每个环节,让春管春耕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共赢”,将亿万分散的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紧密连接在一起。

惠农政策为春耕保驾护航

春耕之“稳”,在于惠农政策的托底。从育秧补贴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从农业科技创新到社会化服务,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农机装备升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全方位为春管春耕保驾护航。

今年,围绕科技增产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将协同发力,推动高油高产大豆、高蛋白玉米、耐盐碱作物等急需品种的联合攻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有农场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等建设,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用数据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各地积极响应,层层压实责任,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青海,政府提前下达财政支农项目资金15亿元,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单产提升、水肥一体化等强农惠农政策补贴发放,充分调动种植主体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结合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广泛深入宣传中央精神,确保各项惠农政策深入人心。

在湖北,为全力保障春耕、春播、春种,夯实“荆楚粮仓”基石,省里及时拨付2025年提前批农业相关转移支付和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聚焦“种、地、人、机、灾”,全方位支持抓好春耕生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

行动起来的,还有国家各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密集部署,对春耕农资供应、化肥保供稳价等工作提出要求,从化肥生产、流通、储备、市场监管以及农化服务等多方面着手,全面做好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织牢春耕“保障网”。目前国内化肥生产稳定、流通顺畅、储备充足、价格处于相对合理水平,春耕期间农业用肥供应有保障。

政策不仅是“及时雨”,更是“定心丸”。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必将为春耕春播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的春耕,既是传统农耕智慧的延伸,更是现代农业变革的集中展现。“耕”字背后,是一份份默默的付出,承载着满满的希冀。打好春管春耕“第一仗”,新一年的好收成也就有了坚实基础。

当我们站在本世纪1/4的节点回望千年,变的是生产力、组织形式与支撑体系的全面升级,不变的是对土地的深情与对丰收的期盼。展望下一个1/4世纪,春耕或许将迎来更深刻的裂变:无人农场普及、AI农艺师上线、垂直农业兴起……但无论如何变化,春耕作为粮食生产“开篇序曲”的地位不会改变。

春耕的未来,必将在传承与革新中绽放;春耕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执笔:白锋哲)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会宁农机化服务中心对9家农机经销企业开展专项检查行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农机化信息网
6813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