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发表60周年感想
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组长 宋树有
(2019年4月29日于江苏大学)
今天上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重要论述暨纪念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发表60周年报告会在江苏大学顺利召开,能够出席本次活动,我感到十分荣幸。
感谢我的老领导——成果部长(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刘成果—编者注)陪我参加图书捐赠活动。感谢中国农机化协会刘宪会长、江苏大学陈红副校长对本次活动的高度重视,方方面面考虑得很细致、周到。
60年前的今天,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主席在《党内通讯》中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最为著名的科学论断。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毛泽东主席作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以下简称“根本出路”)科学论断60周年,追思毛泽东主席关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光辉思想,回顾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光荣历程,展望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光明前景。我作为一个曾经在农业机械化战线上工作多年的老兵,最近,重新学习了“根本出路”和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思想,结合自己从事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多年的实践,做了一些思考,谈一点不成熟的体会和看法,以此对“根本出路”发表60年作个纪念。
一、“根本出路”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引领我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光辉旗帜。
“根本出路”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问题做出的准确判断和科学结论,反映了农业发展乃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根本出路”揭示了产业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
人类社会劳动生产中使用机械并且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
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在劳动生产中,由于机械的应用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人类增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生产条件。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人类深刻的技术革命之一,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
世界共同的经验表明,在农业生产中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代替人畜力生产工具是一种历史趋势,也是国家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没有农业机械化,也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二)“根本出路”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发展农业机械化一贯的思想
毛泽东对实现农业机械化高度重视,有很多重要论述和指示。
著述于1937年的《矛盾论》中,毛泽东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
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
1958年3月,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提出的《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中指出“会议完全同意毛主席关于农具改革运动的指示……经过这个运动逐步过渡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1959年10月31日,毛泽东在《河北省吴桥县谦寺人民公社养猪经验》一文,给新华社的批语中说“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从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对农业机械化问题有着深入系统的思考:一是从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决定性因素的角度看,体现了只有通过技术改造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业问题的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二是从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角度看,只有农业集体化而没有农业机械化,集体化就发挥不出优势,也难以巩固和持久。“我们党在农业问题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三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只有用集体化和机械化的方法来解决工农之间的矛盾,才能建立新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实现社会的全面稳定和谐发展。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机械化,是毛泽东的远见卓识,意义深刻而伟大。
(三)“根本出路”科学论断深深植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土壤之中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要遵循人类生产技术进步的共同规律,也要反映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毛泽东对旧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的落后面貌有着深刻的体验和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虽然打破了封建土地制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极其落后的局面。当时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农业生产工具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几乎空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有的地方还处于原始状态。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亿万农民的梦想。
因此,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理所当然地对农业机械化充满了热切的希望。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农机具展览,就是在我国政治腹地中南海举办的。当时,展览的展品也仅仅是几十件人畜力驱动的农机具。但这次展览规格很高,不仅毛泽东亲自观看,中央高层大多数领导也前往观看。展后不久全国就掀起了以推广双轮双铧犁为主的农具的改革运动。
毛泽东提出“根本出路”,符合我国的国情,承载了亿万农民的光荣梦想。在“根本出路”的指引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解决农业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60年来,“根本出路”一直引领着农业机械化前进的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机制造业是个空白,一些规模很小的农具制造厂只能生产筒陋手工工具和人畜力机具。
如今,我国农业机械化在世界上有三个位居第一:农机产量第一,农机保有量第一,农机装备水平第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过程的农业机械可以基本自给,农业生产对农机品种和数量的需求大多数可以满足。全国农机总动力已经超过10亿千瓦,万亩耕地装备水平领先世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7%,小麦、水稻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生产全面进入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阶段。
60年来,我国改变了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低的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农业机械化功不可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多年来,虽然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农作物产出水平稳中有增。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0亿斤,可以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粮食供给安全性得到保障。与此同时,畜牧产品、水产品产量也不断增长,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田灌溉水利机械作用突出,保证了几亿亩农田旱涝保收。农业机械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打破了农时界限,反季节农产品非常普遍,供应充足。
转移农业劳动力贡献突出。目前,我国已经稳定地转移出一亿多劳动力,投入到城市或者乡镇企业。
抢收抢种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农机高效率作业,缩短了农时,不少地方因此改变了农事耕作制度。
强化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是农业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遍布全国各地。近年来,农机合作社迅猛发展,有望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主体。
造就大量农业专业人才。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机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三、经过60年的探索,我们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我们对“根本出路”的认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之间曾有过分歧,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偏差。应当承认,“根本出路”是科学的、正确的论断。这个论断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确出现过忽视经济社会条件约束,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目标要求有过高、过急的错误;在农村改革初期,由于思想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力,农业机械化出现过短暂的倒退。
正是因为我们有丰富的实践、成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的教训,才使得我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更为客观和全面。我们正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机械化发展道路。可以归纳以下四个方面:
(一)立足国情,因地制宜
我国是耕地和自然资源禀赋不够丰厚的国家,地域广阔,自然资源条件差异很大,由此导致农作物品种繁多,农艺技术比较复杂,因此我国农业机械化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如果不从国情出发,不从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出发,推进农业机械化就必然是盲目的,不符合实际的。
立足国情,因地制宜,是我们60多年发展农业机械化最为宝贵的基本经验,它构成了我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
(二)有先有后,循序渐进
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是个非常高的要求。我国农业生产门类很多,除了种植业,还有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等。就是种植业本身也有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之分。
过去,我们主攻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今后的重点还要放在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上。在发展重点和先后顺序上,要遵循经济规律,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现在我们提出全面全程机械化的目标。对这个全面和全程要有具体分析,有个总体部署,分门别类,重点推进,循序而行。不能一说全面就是无所不包,一说全程就是从头到尾。这样的机械化,不要说我们做不到,就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一定做到。
(三)注重质量,合作共用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以中小型为主,注重质量,走合作共用道路。
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家家购置农机,生产规模很小,农机社会化合作共用不足,农机的利用率低,存在着很大的浪费。
目前,我国农业的装备水平按耕地平均的马力数比欧美国家都高,但农机使用率却远远低于他们,不发展农机合作共用就没有出路。否则,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太高,代价太大,用高投入生产的农产品就不会有竞争力,也会影响农民增收。
(四)技术创新,不断进步
农机技术创新,既包括农业机械自身提高适用性、可靠性、经济型、安全性,也包括提高农机制造质量和使用的技术水平,还包括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相融合。农机领域必须扩大吸收和借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农机与农艺技术的融合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过去我们曾经长期纠结于农机优先还是农艺优先,实际上并不存在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它们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农业机械是农艺技术的载体,农业机械的设计和使用,必须以农艺要求为依据,农艺制度也要向方便农机作业调整这种融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沿着“根本出路”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实现农业机械化百年梦想
接到参加本次活动的邀请后,我反复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60年来,“根本出路”引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后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前,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对未来的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必然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按照既定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
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化农业。没有乡村振兴,没有农民的小康生活,也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的农村还比较落后,农业还不够发达,农民还不很富裕,“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学习毛泽东主席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对农民深切关怀,增强责任感,履行职责,躬耕事业,造福人民。
6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上步伐不够快,现实水平也不够高,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愿望会更为迫切。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和冷静。在什么时间实现机械化,与其准备得短些,不如准备得长些,速度宁可慢些,步子稳些。
我认为,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可能会与中国的百年梦想相契合。也就是说,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全程农业机械化可能成为现实。从现在算起,还有30年,时不我待,我们要抓紧。我们要立足当下做好工作。在农业机械化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的今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所面临的间题并不比过去简单。
去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业机械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指导意见”是指导我们工作的行动纲领,必须全面贯彻落实。
我坚信,在“根本出路”的引导带领下,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各级农业、农机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奋斗,有亿万农民的努力,机械化农业的百年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以上看法不一定对,请领导、专家们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