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在微信群科技大讲堂,举行第二场以“农民基地保护性汇报"为主题特殊意义的报告会,来自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推广基地的四位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分别报告他们3年来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的实践成果、技术创新成效以及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推广情况。
吉林省德惠市文兴农资合作社理事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农民专家张文兴在汇报中谈到:
这3年,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积极扩大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面积,率先应用新技术装备,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服务作业农户与规模增加,在保育黑土与提高产量方面都显现优势。
合作社从2020年成为黑土地联盟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学习得到了更多的技术知识和机械性能技能,增进了深松机和条耕机这样的农机具。合作社以前只是做普通的免耕播种机作用。在总结的基础上,2020年后指导我们用上深松机、条耕机这类的机械。当年的产量,效果也特别明显,农民的收入和产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2021年也增加了服务更多的农户,应用保护性耕作。主要应用的是秸秆全量覆盖还田进行分行条耕措施,使出苗率和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深松又增加了地力、肥力,各方面都得到了很明显的提高,在产量上更上了一层楼。
保护性耕作使黑土地风冰雹蚀减轻了,土层也在逐渐地有所增加,颜色也变化。每年咱们接手到这些土地,都是通过免耕、苗期深松,在连续多雨的情况下,雨水冲刷明显减轻,田间的侵蚀的沟比较少,使土壤得到了改良。连续三年多实现秸秆覆盖,从肉眼观看到土壤已明显得到改善,通过运用条耕技术,也弥补了保护性耕作直接免耕的短板,技术模式进一步完善。在去年秋天和春天,对免耕播种带进行秸秆归行和条耕,改差距了种床相对温度、条件,使免耕播种质量也大幅度的提高,条耕面积达到整个免耕播种面积90%。从玉米出苗到整齐度、长势,全面提高,比常规种植,垄挨垄优势特别明显。同时也增加了土壤耕层储水量,再加上秸秆覆盖,抗旱能力也明显提升。如果玉米后期遇到严重的干旱、抵御抗旱的天数比常规要多一倍。常规种植方式都为人工撒肥,我们在深松的时候可以利用追肥的模式。特别是今年,在联盟老师专家指导下,我把那个原来免耕播种机的两重肥提升到中间又增加了施肥器,达到三施肥,效果特别明显。种植方式一改变,整体的土地增加肥力的面积大了,再加上利用了化肥的能量可以抵御低温,这样也能起到了提升地温的作用,使免耕的播种出苗率、质量都大幅度的提升,苗期深松和施肥模式,减轻了田间雨水冲蚀,这样都是(有)一定好处的,所以说合作社今年的苗出率各方面都在上升。
2023年合作社新购置的德邦大为牌2台4行、5台2行免耕播种耕机,中间在窄沟上都配有那个施肥器,技术创新和使用可靠性都比较好。合作社为了逐渐地增加推广面积,每年都在管控好种子、化肥、机械,有效地起到了在农业生产中抵御各种的风险作用。
总书记对我们东北四省的黑土地保护的关怀,更激励我们特别有信心,通过自己的种植能力来扩大更多的黑土地采用保护性耕作规模,逐渐地增加生产作业服务能力,为保护黑土地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三农"是国家的命根子,粮食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农业人,我感到自豪、骄傲,在黑土地联盟的带动,按照总书记要求,我们有运用大数据、用先进农机产品,使用先进的管理技术,通过不断学习进步,勇做新农业的闯路人。
吉林省农安县宗光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高级农技师李宗光,在向汇报中谈到:
合作社现有成员101人。近3年以来,我们合作社依托全程机械化服务为核心切入点,针对承包土地价格过高、农民又不肯外包的矛盾局面,充分借鉴其他合作社托管模式,总结经验,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017年开始搞保护性耕作土地托管新模式,把合作社成员的土地集中起来做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从最初的十多公顷到现在能达到620多公顷集中连片,利用秸秆全量还田种植技术。首先是统一服务降节成本。购买种子,每公顷为合作社成员节省300元,统一从联合社购买化肥,又能为合作社成员每公顷节省200元,统一购置农药,每公顷为合作社成员节省100元;再加上利用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种植技术,合作社收取机械作业费每公顷1000元。这样给合作社成员带来实质性的收益,也能把周边的农民带动起来。我们体会是要想把合作社做大做强,首先得让合作社的成员得到最大的收益。二是把作业精神做细。2023年从4月3日开始作业,先将洼地搂草归行,然后进行秸秆破碎,再进行搂草归行。三是用大型替低小机。用2台6行条耕机在前面作业,后面跟着7行2台免耕播种机和1台6行免耕播种机进行作业。2023年在农机云平台上传面积9300多亩。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做到农机具作业安全,作业要精细,作业要稳准,才能得民心。
面对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在最近几年怎么打破土地界限。先把机手组织起来,让机手去流转土地。合作社的机手现在每个人手里平均都在经营20多公顷以上的土地,这样一来,机手也能得到实惠,种自己的地,合作社给开支。机手流转的土地也就越来越多,接近连片。想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再进一步统一管理起来,机手也有干劲了,合作社也有了更大的收益。
宗光合作社己成为全省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面积比较大的一个社。而且他们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逐渐地采用6行条耕机配套6行免耕播种机。他们这种模式的升级,带来了减人增效的效果,就是说通过6行的条耕机和6台免耕播种机相配套,这样的话就是说把3台条耕机变成了1台条耕机,把3台免耕播种机变成了1台的免耕播种机,这样带来了减人增效提质的效果。吉林日报、吉林广播电台作为典型进行宣传报道。
辽宁省铁岭县鑫昇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农民专家李生汇报谈到:
3年我们一是扩大面积,带来好效果。2020年合作社的400亩流转土地,200亩基地和1800亩代耕土地,都是采取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推广的这几年我们感到这个效果是相当不错的,保护性耕作面积逐渐增加。2021年农技推广中心测产,折合干粮是亩产1790斤、湿粮2100多斤,这在我们当地的产量是可观的,效果很好。
二是带动辐射半山区发展。2021年应铁岭东部山区大甸子镇农户邀请到他们那里推广保护性耕作900亩地,给山区尝试做保护性耕作,效果也是不错。由于距这个大甸子乡有60多公里的距离,所以说我这边面积增加,那边儿就交给其他人做,给予指导,继续做下去,证明保护性耕作在山区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三是增加机具装备。随着这个面积一年年增加,新增加了拖拉机、条耕机。
2021年我们也受过风灾,从图片上看,一边是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倒的是农户的地,我们保护性耕作的地一点没倒。这个抗风能力充分的体现出来了。
合作社是辽宁省保护护性作坚定不移的一个实施者,也是一个突出代表。参加联盟活动,次次都不落。带动辐射作用强。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条耕技术、苗期深松等技术,都是在辽宁省实施应用比较早的,合作社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吉林省榆树市增益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农民专家马占有,在向总书记汇报谈到:
3年来,我作为是长春市、吉林省人大代表,也是榆树市实行保护性耕作面积比较大的一个合作社负责人,积极覆盖代表职责,主动呼吁反映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情况,提出建议议案,牵头起草的关于推广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精准条耕技术模式这样的一个议案。在2022年的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议案。在同时在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上,也提交了关于保护性耕作这方面的建议。
2021年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作业是16500亩,其中秸秆全量还田面积是1万亩,精准条耕面积是6000亩。2021年的时候,我们在这个精准条耕的耕作模式下,出苗效果非常好,农户也非常认可。秋季刮了一场大风。咱们这个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抗倒伏能力非常强,也直接节约了收割成本,像老百姓离我们远一点的农户,他用那个常规模式和我们相比,倒伏的非常多,因此对咱们保护性耕作又增加了进一步认识。2022年合作社在经营面积上平台面积显示是15500多亩,其中承包的耕地面积占4545亩。合作社地块采用精准条耕种植模式进行耕种。有的地块采用秋季秸秆二次粉碎抛洒还田的模式进行秸秆归行,然后条耕,2022年主要是在秋季整地,方面加大了力度,也为了下一年早播种打下了一个基础。2022年,由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牵头举办的玉米高产竞赛,合作社的产量荣获长春市第一名,同时,本人获吉林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者称号。通过科学种田,既保护了黑土地,又大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从2022年的开始,看出来精准条耕模式的产量,和那个老百姓常规种法的那种保护性耕作不条都的模式相比,是一个跨越,老百姓26000、27000斤,27000、28000斤的潮粮,合作社采用耐密植的一些品种,潮粮都在33000以上,普遍对合作社、对精准条耕模式也有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认可。2023年合作社全部采用精准条耕模式,社会化服务平台面积是12000多亩,基本上是整村推进,并且农户对秸秆秋季二次粉碎抛洒模式也非常认可。比如说,种的是一些耐密植的品种,在7万株,保苗率又能高,为玉米产量提升打下了基础。通过秸秆全量还田,对产量和土壤的有机质都是有一定增加的效果。
我作为省人大代表,今后要继续积极地,为保护性耕作工作建言献计。为解决一些具体难题,提出我们的建议,提出我们看法,使保护性耕作更能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
四位理事长汇报分享他们这三年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的指示精神,积极在本地践行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做好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的推广实践。他们都从不同方面谈了推广应用情况、取得的成效、采取的切合实际的做法以及所积累的经验与体会,这些是值得在今后的保护性耕作中学习借鉴,以推动持续搞好保护性耕作的提质扩面,真正地实现保黑土与增产量双赢的目标。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