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轩”两个字上有很多标签,世界第一的柠檬酸生产企业,亚洲领先的特优级酒精生产企业,亦或是做工程机械、工业车辆的英轩......而今天我们要谈到的是作为农机行业后起之秀的“英轩”。
无论是从英轩集团本身来讲,还是从整个农机行业来看,英轩的农机事业都还很“年轻”,当然这个“年轻”更多的是从时间维度上来讲。
为什么说是年轻呢?
纵观国内国际的农机企业,大都有多年的农机研发制造历史,有的国际农机巨头甚至已经有上百年。而2017年才开始进入农机行业的英轩,至今也才不过短短6载。
但时间上的“年轻”,并不表示在实力上也“年轻”。今年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创造出多个“第一”的企业,是如何在农机领域快速崛起的。
科学规划支撑跨界开花
从酒精、柠檬酸到工程机械,再到如今的农业机械,英轩跨界的脚步可谓是从未停止,大胆且稳妥。这都得益于英轩集团的顶层规划设计,也就是说在外界看来的大胆跨界,于英轩来说一直都规划之中的合理之举。
2011年,英轩控股集团投资成立英轩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轩重工”),英轩正式迈入机械装备制造领域。2017年英轩重工成立农装事业部,正式拉开农机研发制造的大幕。“英轩做农机,是英轩重工成立之初就做好的规划。按照既定的战略规划,依托于工程机械成熟的制造体系,于2017年切入农机,是准备充分、时机成熟的正确举措。”英轩重工农装事业部崔金永阐释道。
记者发现,成立至今,英轩农装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彰显出其准确清晰的顶层设计规划,以及强大的内部协调整合能力。
第一阶段是产业布局期。这个阶段经历的时间相对较长,从2017年持续到了2020年底。在这个阶段,英轩农装完成了50~120马力、150~220马力段拖拉机产品的研发与市场投放,并对后续产品有了相对清晰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集团对农装业务走高品质产品发展路线的定位,以及持续不断的对组织发展、业务投入等方面的赋能起了非常关键的支撑。”崔金永表示道。
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期。在2021年初到2022年底这两年期间,英轩农装管理体系不断升级、制造能力及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渠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品线不断丰富完善,形成50~260马力拖拉机全覆盖的产品矩阵,并实现了新产品线——玉米收获机的研发和试验。
第三阶段是稳步提升期。2023年农机市场受“国四”切换等因素的影响,遭到了巨大幅度的下滑。在这个大环境下,英轩农装拖拉机仍然保持了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据悉,这是源于英轩农装对于“国四”产品的充分准备和采取积极的市场营销策略的拉动。
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企业快速成长、业绩连年增长的背后,是英轩农装立足用户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不断开拓自我,在研发、质量、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在产品研发方面,英轩农装稳扎稳打,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形成覆盖拖拉机、玉米收获机的产品矩阵,其中拖拉机已实现50~260马力段全覆盖,玉米收获机则实现了四行摘穗剥皮型的量产和销售。除此之外,英轩农装也实现了部分马力段动力换挡及混合动力拖拉机的研发试验,并规划在3年内完成玉米机的中原机型、茎穗兼收机型、东北大五行机型、籽粒直收的研发和试验工作及市场投放。
在质量管控方面,得益于英轩在其他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英轩农装成立之初锚定的就是高端农机装备的生产制造。生产车间按照国际一流水平规划建设,配备有各类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以保证产品的工艺水准和一致性。2023年6月,英轩农装更是通过200-260马力轮式拖拉机自愿性产品认证,产品质量进一步得到认可。
在服务保障方面,英轩农装全面启动服务提升行动,先后成立多家“英轩重工农业装备社会服务站”,通过厂商联动,让利于客户,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售后服务。崔金永表示:“2023年,我们的服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卓越文化凝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引领企业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次采访交流中,谈到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问题,崔金永着重讲述了英轩文化在英轩农装快速成长中的关键作用。
崔金永表示,英轩农装以“诚信、开放、创新、共赢”的价值观为引领,致力于打造行业内最可信赖的农机品牌;以英轩集团自创立之初就形成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用“实事求是、务实高效”的做事风格,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用“任人唯贤、不按资排辈”的用人准则,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建立的高效、多元化的人才队伍;用“敢质疑、敢坚持、敢担责”的“三敢”精神,不断推动企业进行改进和创新,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并持续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一家在农机行业中尚且“年轻”企业,英轩农装依托卓越企业文化的引领,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并在市场浪潮中不断调整航行方向,浇灌出今天的成功之花。
崔金永告诉记者,未来英轩农装将在产品上练好内功,以更加稳健的姿态去迎接市场和用户的考验。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