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心治村的故事。
到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弯柳树村采访前,记者压根没想到,第一书记宋瑞在这个村一干就是12年。这在全国也很少见。
宋瑞生于1964年10月,现任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机关党委二级巡视员。2012年,她受组织委派到弯柳树村任扶贫工作队长,2015年任驻村第一书记至今。
5轮驻村,12年坚守,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十二年间弯柳树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中又浸润着宋瑞怎样的努力?记者前不久专程到弯柳树村走进宋瑞的驻村生活。
找出“三多”村的病根
2012年秋天,48岁的宋瑞决定根据组织安排和地方需要,到弯柳树村驻村扶贫。
这个决定有点难。就在这年9月,宋瑞78岁的父亲病危。父亲临终前,听说组织要安排她到弯柳树村任第一书记,嘱咐说:“你应该去,不要怕省级贫困县条件差,只要孝道教育恢复了,人心都能变好……”
9月27日,宋父去世。从小接受父亲教诲长大的宋瑞悲痛欲绝。
10月30日,过了父亲去世后的“五七”,宋瑞赶到息县向县委、县政府正式报到。息县早在春秋战国时得名,3000余年沿袭未变,因历史悠久,有中华第一县之称。
11月2日,宋瑞到了弯柳树村。当时的弯柳树村是全县有名的省级贫困村,全村460户,2150人,其中有146户贫困户。
宋瑞说,她来前有心理准备,但实地感受还是让她触目惊心:“村里全是土路、泥巴路,路两边、沟渠中、池塘里,堆满或飘满垃圾,农户家门口、房前屋后都是随意乱倒的垃圾,整个村子被垃圾包围,死气沉沉。”
宋瑞纳闷:“村里为啥这么脏?没人管吗?”村干部答复说:“咱这儿都这样,村民要么忙着去县城里干活挣点钱,要么忙着打麻将,别的啥都顾不上。”询问和别的村有啥不一样,村干部想都没想,来了句顺口溜:“不养老人的多,打架吵架的多,得癌症和大病的多。”
面对村里“三多”现状,宋瑞心急如焚,想着责任在肩,便直接投入工作,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用她的话说,“原本热情满满,不几天简直崩溃到了极点。”
当时,宋瑞向上级争取了66万元修路项目款,但村干部仅修了一半用于农业生产、运输的生产路,剩下的钱全用来修自家附近的生活路了。村民对此很有意见,直接上访到县里,都嚷嚷着要退钱。经过修路这件事,有些村民认为扶贫干部和这些村干部一样,只想着个人利益,宋瑞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件让宋瑞心寒的事,为发展产业帮贫困户脱贫,她好不容易争取到40万元扶贫资金,要求是种经济作物或养殖,结果村民都忙着打麻将,根本没人领钱。宋瑞说:“人痴迷麻将的时候,什么都顾不上了。”
更让人生气的是,有些村民直接说,搞项目太累了,不如直接把钱分了省事。最后,由于没有村民领取扶贫项目款,这笔钱只能被上级给了其他村,结果村民又说,宋瑞胳膊肘向外拐。
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效果不佳。就在几乎崩溃、考虑打退堂鼓的时候,宋瑞想起了父亲临终的嘱咐。后来,宋瑞逐渐想明白了,弯柳树村问题的病根儿就是出在“人心”上。她的日记里写道:“比物质贫穷更可怕的是心灵贫瘠和麻木,是价值观的扭曲;村民思想观念不改变,再好的扶贫政策,也扶不了根上的贫。”
找到病根,宋瑞的心亮堂了,她觉得经受再多的苦也值得。那些远离家人,被寒冷冻伤,被蚊虫叮咬,被潮湿折磨,被蛇惊吓的日子也不难熬了。
办起道德讲堂
宋瑞自幼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曾接受过传统文化方面的系统培训。驻村工作后,为了更好地与村民沟通,又通过学习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驻村没几天,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开幕,宋瑞全程收看了大会。她说,听了报告中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论述,结合父亲临终的嘱咐,她对弯柳树村现状、对驻村扶贫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宋瑞意识到,单纯搞项目不行,扶贫先扶志,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于是办起了道德讲堂。
弯柳树村大讲堂。
“今天在弯柳树村开启了息县第一个村级道德讲堂,没有上课场地,就借用村小学的一间老教室,现在已被县教育局定为D级危房,不能使用了。我答应校长,只用2个小时,前后门都打开,发现危险便迅速撤离。”2013年12月14日,宋瑞的驻村日记中如此记录。
开始讲课时,宋瑞讲孝道多一些,后来又讲行善、积德、谦让、爱党爱国等课程。一开始没人听课,她就想办法,通过发鸡蛋、小礼品等方式吸引村民前来。
于是,大讲堂逐渐来了不少村民听课。但个别喜欢打麻将的村民,无论如何就是不去听课。宋瑞想,越是这样的村民,越要想尽办法让他们到大讲堂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当时63岁的村民许兰珍就是其中一个,她每天就三件事,吃饭、睡觉、打牌,无暇细致照顾年近百岁的老母亲。为此,宋瑞挑选学习积极分子,有针对性地去做思想工作,想办法把他们劝进大讲堂。
村里成立了义工团,团长李桂兰跟许兰珍处得比较好,宋瑞把劝说的活交给李桂兰。一天,李桂兰来到许兰珍家,许兰珍正在打麻将,见李桂兰来了,直接说:“又来劝我去大讲堂里听课?”
李桂兰也是爽快人,说:“咋啦?还有点不耐烦?打个麻将架子不小啊!叫你去大讲堂听听传统文化课,不比你天天打麻将强?”许兰珍很不耐烦:“啥大讲堂?听课有啥用?我也不稀罕那些小礼品,我是不会去的,别耽误我打麻将!”
李桂兰耐心再劝:“保证你听完课就不打麻将,不输钱了,家庭就越来越幸福了。”许兰珍不屑地说:“谁能把我的麻将瘾戒掉?那得好大本事!”李桂兰又将她的军:“你只要去大讲堂听课,我保证能戒掉你麻将的瘾,试试也不让你掏一分钱。”
激将法对许兰珍起了作用:“去就去,试试就试试,我倒要看看大讲堂有啥本事?”当天晚上,许兰珍跟着李桂兰去了大讲堂。
许兰珍没想到,自从听了一次宋瑞的课,便被吸引住了。后来,麻将的瘾被戒掉了,还为老母亲端洗脚水洗脚,母亲很是感动,说她像变了个人。
“原来我以为管好老人的吃喝,就是孝顺,现在才明白,那不够。”许兰珍开了窍,意识到做儿女的除了管好老人吃喝外,还要多陪老人说话,想办法让老人不孤独,才是真孝顺。
许兰珍还加入了义工团,后来接替李桂兰担任了第二任团长。同时,在家里,许兰珍用心孝敬母亲。她母亲后来活到106岁高寿。
走进德孝学堂的人越来越多,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期间,宋瑞让村民学习《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以及王阳明心学等。
为更好地以德孝培育人心,让孝敬老人成为风尚,宋瑞倡导并带头捐资成立了弯柳树村德孝基金会。宋瑞说:“基金会出钱,义工团出人,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村里开办孝敬老人饺子宴。这一天,义工们聚到一起包饺子,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给60岁以上的老人送过去。”后来,为了让老人们能聚到一起聊聊天,每逢初一、十五,儿孙们都会把老人送到村里,集中一起吃饺子。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许多村民都受到德孝教育,很多人、很多家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不养老人的少了,打架吵架的也少了。
宋瑞说:“2013年弯柳树村申请创建息县第一个孝心示范村,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通过讲孝道、树孝风、定孝制、评孝子等,唤起大家孝亲敬老、诚实守信、爱家爱党爱国的正能量。”
一年后的2014年8月28日,宋瑞的驻村日记里写道:“这几天村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喜气洋洋。中华孝心示范村工程组委会领导到村为弯柳树村授牌,我村成为全国第十七个、河南省第一个中华孝心示范村。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弯柳树村做好了,要带动息县更多的村创建孝心村!”
弯柳树村的传统文化大讲堂、德孝感恩夏令营、农民歌舞团、农民义工团陆陆续续开展起来,影响越来越大,前来弯柳树村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服务好参观者,同时增加村民收入,宋瑞与村干部商量后,组织51户村民入股,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筹资50万元,创立了息县弯柳树村孝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组织入股村民利用自家房屋,按照统一标准打造孝爱民宿、孝爱农家饭,很快让村民见到了效益。
从此,弯柳树村有了第一个扶贫产业——以德孝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观光旅游产业,开辟了一条乡村文化旅游的致富路。
2015年年底,弯柳树村在息县率先退出了省级贫困村,从此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找回党员 重建支部
在开设道德讲堂的阶段,宋瑞还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把党员找回来,把党支部重新建起来。
宋瑞对记者说,她驻村不久发现村“两委”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当时,村委会的院子长满了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不在那里办公,一个忙着自家的养猪场,另一个住在城里,老百姓很难见到他们,党员们一盘散沙,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没有位置。
宋瑞的办公室约十平方米,一侧墙上醒目地张贴着入党誓词。“这是村里几任党员干部经常要重温的。”宋瑞说,“传统文化扶志扶心,我们的村干部和党员更要始终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最初,她找到了两位当时在任的村干部,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要求他们在村里起到党员干部的作用。宋瑞回忆道:“村干部逐渐开始在村里带头做一些工作,比如清理村子的垃圾。带头干就是好现象,老百姓也都看在眼里。”
后来,宋瑞整理出所有党员干部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在村里的,她找到家里见面聊天;在外面的,就打电话给他们讲村情和打算,讲身为党员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功夫不负有心人,宋瑞得到大部分人回应,村党支部的活动逐步正常了。不久,村委会盖起了两层办公楼,村民有事来这里找村干部,一找一个准。
“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发展,开始向党组织靠拢,不少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宋瑞说,党员干部在村民的心中重新有了地位,党组织的威望也在村民心中重新树立起来。
2017年年初,因为群众不满意,经县里查证落实,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被免职。紧接着,村主任被村里党员群众批评,也主动辞职。于是,宋瑞开始注意在村里的党员和预备党员中寻找可塑之才,她发现了两位,一个是党员王守亮,一个是预备党员汪学华。
王守亮是村里的能人,在村里开水电配件商店,生意红火。宋瑞跟他谈了几次心后,他同意竞选村干。汪学华也是能人,每年靠种粮就有10多万元收入。但他挣了钱喜欢喝酒,而且当时瞧不上领着村民学习德孝文化的宋瑞。直到有一次,他酒喝多了,跑到德孝讲堂发酒疯,被几个村民按到了座位上。那天正是宋瑞在讲课,讲的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没想到汪学华听进去了。几次课后,他弄明白了传统文化原来是教人怎样孝顺父母、怎样让邻里和谐、怎样让家庭幸福的。汪学华成了德孝讲堂的忠实听众,思想与行为明显地转变了。
2018年4月25日,弯柳树村党支部正式换届,王守亮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5月30日,弯柳树村村委会正式换届,汪学华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弯柳树村的“好媳妇”焦艳,也在选举中当选为村妇联主任。至此,弯柳树村新一任党支部和村委会正式成立了。
宋瑞在村里住的院门贴了一副对联——“老实听话真干,好的立即马上”,横批是“说到做到”。这是她的座右铭,也是她对乡亲们的承诺。
说起脱贫攻坚那段时期,很多事宋瑞都记忆犹新,“那几年,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难题。”每当遇到艰难困苦时,她都会带领县乡驻村工作队的干部和村干部重温入党誓词。还经常读《阳明赞》:哪管他诽谤漫天,哪管他病躯残喘,哪管他风波浪里命悬一线,这一颗光明心,恰似一轮明月,照彻万里河山。
宋瑞要求党员干部从自己做起,都要把弯柳树村两千多口人装在心里;在脱贫攻坚中,把自己锤炼成有“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的“四铁干部”。
2017年突然降临的一场大雪,检验了弯柳树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和意志。那是腊月十七,天气出奇地冷,风像刀子一样,在村里呼呼地刮着。傍晚开始,雪花如鹅毛铺天盖地整整下了一夜。村里老人说:“一辈子没有见过这大雪。”
第二天早上,整个村子覆盖着一尺多厚的雪。冒着刺骨的寒风,宋瑞和村干部们踏雪来到每一个自然村慰问群众,然后发动党员干部除雪,感动了很多村民。
落地生根 繁花硕果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宋瑞在弯柳树村种下的德孝种子,逐渐开出繁花,结出硕果,引来了人才和财富。
王春玲是到弯柳树村投资的第一个客商。机缘就是听宋瑞讲课,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点醒。她对宋瑞说,我只想买点不打农药的东西吃,我要做良心产业。后来,王春玲来到弯柳树村投资生态农业,宋瑞非常支持她。
2016年春末夏初,王春玲和丈夫流转了360亩土地,投资500万元成立了息县远古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们开创了弯柳树村的酵素生态农业。通过自制环保酵素,替代化肥、农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这样生产出的酵素大米、酵素小麦都是纯天然的健康食品。在宋瑞鼓励下,王春玲坚定了不惜任何代价搞酵素生态农业的决心。
后来,还有不少企业陆续在弯柳树村投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弯柳树村党员干部好、群众好、环境好,在这里办厂,我们对企业的发展有信心。”
2021年,投资200万元的双孢菇项目在弯柳树村启动,项目用地90亩经协调落实,租金700元/亩。紧接着,息县科技局牵头流转土地200亩,打造信阳市特色产业龙头品牌示范园。弯柳树村合作社与村民签署协议,保障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为了鼓励村里企业优化重组相关产业,2022年初,弯柳树村成立弯柳树集体公司,协调整合资源,打造“弯柳树”“颂瑞”两大品牌,要实现企业、村民、村集体共同富裕。村里的酵素大米、全麦面、抱朴酒、纯香油、香菇酱被消费者誉为“好米、好面、好酒、好油、好酱”的“五好”生态产品。如今,弯柳树村里家和万事兴,村和百业旺,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就业,人均月工资拿到3000元以上。
弯柳树村的“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之路,成了息县的脱贫攻坚成功模式。通过“一村带百村”活动,线下带动12个村、线上带动300多个村走向幸福之路。弯柳树村的经验不仅在息县全县推广,信阳市委组织部还将弯柳树模式在全市推广。
弯柳树村也在全国“火”了,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2018年3月,投资800万元新建的弯柳树大讲堂落成,很快成为参观点和授课点。
近年来,弯柳树村先后被评为2015年河南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新村,2019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1年第二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2022年全国AAA级旅游景区。
2021年2月25日,是宋瑞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天。她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主席台接受颁奖表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总书记的讲话句句深入心扉,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我自始至终热泪盈眶地聆听着,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历历在目……这份荣誉来自河南调查总队党组、派驻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来自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来自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来自弯柳树村乡亲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努力奋斗!”
宋瑞说起当时的情景,眼里闪着泪光。这是继2018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之后,宋瑞获得的又一殊荣。
12年间,每一次驻村干部轮换时,在乡亲们和息县县委、县政府的真情挽留下,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宋瑞总是选择继续驻村,用实际行动诠释驻村第一书记的使命。
2014年春,宋瑞牵着村民邓学芳的孙子孙女在村里散步。
今年8月,有一件事让宋瑞深感欣慰。一位十三岁的少年在弯柳树村参加完2024中华青少年德孝感恩乡村夏令营后,给宋瑞写了一首《念奴娇·颂宋瑞》:“小村十二年,初心未曾改。曾经人贫村破,穷山恶水。如今安居乐业,绿水青山。十二年如一日,汗水积攒成碧,行动铸就德孝。百姓谁不拥戴?依然清风徐来,如沐朝阳。路漫漫其修远兮,爱民常驻心里。小院春夏秋冬,弯柳变化尽在眼中,任它东南西北风。谁道坚守易,初心千金重,不负此生!”听完,宋瑞的眼眶湿润了。她问少年:“你小小年纪竟有此境界,是什么引发了你的灵感?”他说:“这几天在弯柳树村学习,有感而发!”看来,传统文化的根已经植入在了他的心中。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宋瑞在弯柳树村的12年坚守,是全国300多万驻村干部的缩影。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