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洪军正在进行无人机植保作业。(受访者供图)
雨水节气过后,重庆市万州区“95后”农用无人机飞手余洪军越来越忙。
2月19日,余洪军用皮卡车拖着一台植保无人机,赶到了位于龙驹镇的李子基地。
调整无人机、调配药水、设定飞行路线……到达作业地点后,余洪军和团队成员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无人机植保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的‘飞机’要起飞了。”顺着余洪军指的方向望去,一架六旋翼植保无人机正快速转动螺旋桨,“呼”的一声从地面腾空而起,按照设定线路飞到果园上空,喷洒下预先配制好的农药。
果园边,还有两位和余洪军一样的年轻飞手在同步作业,小半天时间,百余亩李子就完成了春季补肥、防治病虫害作业。
“这台无人机能装30升农药,可供10到20亩农田使用,一亩农田完成作业仅需3分钟,一天作业200亩农田不是问题。”余洪军说。
余洪军是重庆飞防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公司创立后,他带着一支“95后”农机手队伍,平均每年在全国各地管护农田面积超过2万亩,成了当地有名的“田保姆”。
“以往我的父母寒来暑往只能靠着一把力气种地,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让父母种地能省时省力。”余洪军在填报大学专业时选择了机电专业,与农用无人机就此结缘。
大学还未毕业,余洪军就独自一人前往沿海省份学习农用无人机,成了当地首批考取无人机驾驶执照的专业飞手。
“将无人机运回家乡后一实操却让人大跌眼镜。”余洪军回忆,重庆以丘陵山地地形为主,田地大多高低不平,与沿海城市广阔的大平原作业条件并不相同,他的首次植保作业以“牺牲”一台无人机告终。
首战失利,并未击溃余洪军的信心。为了让自己的操作技术以及植保无人机适应山地作业需求,他主动找到万州各乡镇种植大户,以免费作业的方式,不断改进自己的操作,调节无人机作业能力。
▲余洪军的农机团队成员正在工地进行吊装作业。(受访者供图)
两年下来,余洪军逐渐适应了山地无人机植保作业,大学一毕业,他就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道,牵头成立了重庆飞防科技公司,并凭借过硬的技术获得了首批作业订单。 如今,余洪军这支以“95后”为主力军的无人机团队作业范围已覆盖重庆十余个区县,还“掌管”了浙江、上海等地农田管护工作,每到春耕时节余洪军和团队成员就忙得不可开交。
今年,这支“95后”无人机团队还承接了工地无人机吊运等业务,在外奔波的时间更多了。“龙驹镇的李子基地作业完成后,接下来我们团队还要前往其他区县,继续备战春耕期间各地农田施肥、植保等任务。”忙完了当天的订单,余洪军又用皮卡装上无人机,继续驶向下一个作业点……
为确保马铃薯顺利生长,开州区农业农村委组织农技人员及时来到陈克钊的农场,认真测量作物株行距,掀开地膜细心观察马铃薯的出苗情况,并叮嘱陈克钊需关注病虫害,一旦发现需及时打药杀虫。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