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肥、起飞、播撒……1月7日,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荆街道南丰大队“90后”村民王迎娴熟地操控着遥控器,一架植保无人机按照设定飞行航线在农田上空来回穿梭,将白色的颗粒肥料均匀地撒向田间,以保证冬小麦的营养供给。
王迎用手机操控植保无人机给农田喷药施肥,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
王迎从小在这里长大,大学毕业后不愿意回来继续种地,长期在外地打工。2016年,国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王迎逐渐觉得家乡大有可为。他回到家乡,接过爷爷和父亲的“接力棒”,成立武汉百年稻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担任理事长。
回到农村了,王迎觉得不能再像祖辈、父辈那样种地,仅仅靠肩挑背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购买了植保无人机。经过测试,他发现无人机喷洒农药全程可以通过手机App遥控,一分钟即可覆盖一亩地,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还避免了人员暴露在高温天气和农药下容易中毒的弊端,提高了安全性。
农业机械化使种植效率大幅提升,但王迎又面临新问题——东荆街道地势低洼,长年种植水稻,田地零散、不规整,且以田埂隔开,不利于机械化操作。
正当王迎苦恼时,东荆街道党工委送来“及时雨”,启动“小田变大田”试点,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
“地还是那些地,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进行资源整合,把分散的小田变成集中的大田,释放规模效应,引入新质生产力。”东荆街道滩头村党支部书记梅志大介绍说。
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合作社承包的土地“连田成片”。植保无人机、履带式拖拉机、高速精量播种机、一体化灌溉系统……从地上到空中,合作社作业机具不断“上新”,整地、播种、管理、收割、烘干实现全机械化。
过去10个壮劳力干一天的活,现在一架无人机只需半天;过去受地势低洼影响,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现在引入智慧农业可以加种一季油菜和小麦。如今,每亩农药施放量减少1/3,肥料节省20%—30%,喷洒时的用水量从16升下降到2至3升。“年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王迎笑得爽朗。
上个月,滩头村86户村民的小田合并成6块大田,总面积1120亩,即将开始向社会招标。
“小田变大田,实现机械化作业,让农田变良田,增产又增收。”王迎透露,合作社正在积极准备中标材料,争取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获得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带来的更大便利。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