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良田连成片,沟渠平整路通畅,智能设备显身手……近年来,北大荒集团八五四农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狠抓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及科技推广设施建设,努力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有“质”农田变身有“智”农田。
格田改造后的水整地作业。张添摄
智慧水稻育秧大棚。张添摄
粮田“淘金”保增收
“这大格田,大机器跑起来就是爽!”当下,水田泡田整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八五四农场第十四管理区,“整容”改造后一马平川的大格田可容纳两到三台整地机车同步作业。这240亩大格田是种植户乔洪禹2024年通过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而成的。“按照规划,将我家原本80个高低、形状不一致的小池子改成了16个方方正正的大池子。”一提起格田改造带来的优势,乔洪禹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改造后能提高4%左右的有效插植面积,每亩地节约成本近30元。”
2024年,八五四农场完成7万亩耕地由“粮田”到“良田”的华丽转身。改造过程中,秉持着“一路贯中、两侧为田、单个格田30亩、四周围渠”的改造思路,依据地形地貌、水源分布以及农作物种植需求,将小面积、不规则的农田划分成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格田。每块格田边界清晰,灌溉与排水渠道纵横交错,构建起了田成方、渠相连、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
“2024年,八五四农场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的标准化格田改造任务总面积达3.6万亩,惠及5个管理区、156户种植户,今年预计增加收入总额108万元。”八五四农场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指挥部负责人梁红玉说。
数智建设添“芯”能
连日来,八五四农场8000余栋水稻育秧大棚内生机涌动,整齐排列的秧盘里,嫩绿的水稻幼苗舒展新叶。
站在种植户程守斌家的大棚内,只需轻点手中的遥控器,大棚两侧卷帘器就可自动卷起进行通风,同样操作遥控器,自动喷射设备也瞬间启动,细密的水珠均匀地喷洒在嫩绿的水稻幼苗上。抬头看向悬挂在大棚中央上空的电子显示屏,精准显示着棚内的温湿度以及pH值等信息。而如果人在外地,这一切同样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远程操控完成。
“现在育秧大棚管理太智能了,既省人工,管理得也更加精准。”程守斌感慨地说道。
“在智慧育秧大棚建设中,我们通过在棚内安装‘小型气象站+视频监测+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土壤pH值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组成的智能系统,通过传感器收集的土壤温度、湿度、pH值等数据均上传到全域数字水稻云平台,就能及时监测棚区环境、秧苗叶龄、病情、草情信息。”八五四农场农业生产部工作人员王春雨介绍。
在智能化育秧的另一端,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依托科技园区的专业技术人员、物联网设备和软件平台,已初步完成数字农服中心建设。“八五四数字农服中心是农场智慧农业的中枢神经,依托分布在各农业生产重点部位的物联网设备可实现对作物长势、病虫害防治、农田环境、农业设施运行等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同时将收集到的数据汇聚到数据采集终端形成数据库,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八五四农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黄金宝说。
2024年,八五四农场依托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一体化气象监测设备、一体化土壤墒情监测设备、一体化格田监控设备等田间监测设备132台套,监测范围覆盖面积27万亩。新增多普勒雷达气象监测设备1台,监测范围覆盖全场耕地。借助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八五四农场为农田植入“科技芯片”,驱动智慧农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度变革与效能跃升。
渠脉成“网”促高产
从“田块零碎、沟渠淤塞”到“一马平川、整齐有序”,种植户孟益民见证了自家农田的巨大变化,他也是沟道清淤衬砌工程的受益者之一。“以前我们种地灌排渠经常淤堵,田里容易内涝,道也不好走,到秋收时候收割机都进不来,种地太费劲了。”孟益民看着施工完成的排水沟道露出了笑容,“现在这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我就不用愁排水的问题了,收割庄稼的时候机械也能直接开到地里,收成肯定比以前好。”
2024年,八五四农场通过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沟道清淤303.8公里、沟道衬砌10.5公里、渠系建筑物405座,有效解决农田排灌、水系不畅问题,逐步实现向土地要产能、要效益。
2025年,农场计划继续以“智慧水利”为切入点,完善境内西大岗滞洪区和9座小型水库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增设水量计量设备和远程智能闸门,实现对水利枢纽的水流量、库容和闸门等设备状态的精准监测、智能调度、远程控水和灾害预警等功能,显著提升水利枢纽的管理效能和安全性。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