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果园管理、水稻种植如何提高机械化水平?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日前公布的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典型案例,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样本。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和温岭的经验做法成功入选,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创新做法!
“加大装备应用 强化机械赋能,小火车”打通柑橘产业“最后一公里”
临海被誉为“无核蜜橘之乡”,柑橘位于四张“金名片”之首,是当地果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然而,其山地种植面积占比达80%,运送肥料、果实等均依赖人工,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山地单轨道运输机的应用推广,有效减轻了工作强度、提升了生产效率。
2016年以来,临海市农机管理总站瞄准痛难堵点,积极推广发展特色农机装备——山地单轨道运输机,在不破坏生态和丘陵地貌的条件下,架设“小火车”实现灵活运输,打通柑橘产业“最后一公里”。500米长的单轨道运输200千克的蜜橘到终点,只需12分钟左右,而过去人工肩挑背扛则需一天左右的时间;2300株柑橘的橘园,以往一年的人工工资就需要8万余元,安装一条350米长的山地单轨道运输机,全年人工工资只需6万元。截至 2022年,临海市山地单轨道运输机保有量2434条,数量居浙江省第一,占全省的 30%,受益农户2135户,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山地单轨道运输机简单实用、方便操作,其在临海市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得益于农机购置补贴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以及当地农机主管部门的整体谋划、示范应用和质量管控。山地单轨道运输机属于新兴特色农机,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当地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堵点难点,广泛征求农户意见,聚焦适宜品种,价值验证后作出科学决策,充分发挥补贴资金导向作用,在政策支持、经验探索等环节打消农户“后顾之忧”,形成农机好用、低价高效的导向效应,实现产品成果的快速转换,搭建起了源头管控、安全宣传、质量保障、安全承诺“四位一体”管控体系,形成了规范的制度流程,既保证了农机有效使用,也守牢了安全生产底线。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水稻机插新突破”
连作晚稻机栽秧苗素质差、返青慢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影响了粮食产量。温岭市近年来探索推广的水稻钵苗移栽技术,有效攻克了瓶颈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温岭市于2017年引进全省第一套水稻钵苗移栽设备,开展了2ZB-6AK 型乘坐式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2BD-600 型播种机和 D448P型水稻钵苗育秧盘等机械装备的适应性试验,取得初步成功。当地通过改水育秧为旱育秧、改黄泥育秧为全基质育秧、改叶面追肥喷施为秧板底肥撒施、改大水漫灌为节水喷灌等四项技术,攻克钵苗育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总结出省内领先的标准化钵苗育秧技术。此外,针对机械在南方连作稻区应用中暴露出的不足,引导生产企业进行宽窄行及采用三缸柴油发动机等,进一步提高设备在当地的适应性。针对钵苗移栽育秧技术要求高、普通农户掌握难度大及一次性投入成本高等问题,建设5000平方米以上集中育供秧服务中心10家,开发应用“温岭掌上农机”服务平台,创新实施“作业券”补贴政策,有力促进了水稻钵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田块显示,钵苗移栽比同期的毯苗机插连作晚稻每亩可增产 50—75 公斤,比人工栽插每亩可节省工本135元,平均每亩实现降本增效 200 元以上。
在水稻钵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中,温岭市农机总站持续加强农艺农机技术攻关,形成了一套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农艺农机深度融合的技术规程。当地还积极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建设社会化农事服务中心,解决中小农户困难。才外,还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技术应用方面给予补助,加强技术服务,引导更多农户应用此项技术。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