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黑条矮缩病
俗称矮稻,是水稻的一种严重病毒病,由灰飞虱传播。该病在我国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华东(如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华南地区发病较重。
该病可导致水稻苗矮缩,生长缓慢,发病植株绝大部分不能正常抽穗,造成严重减产。引起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BSDV), RBSDV除侵染水稻外,还能够侵染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粟等禾本科粮食作物,以及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
二、分布与危害
水稻黑条矮缩病首先在日本报道( Uyeda,1995),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我国自1963年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早稻上首次发现后(朱凤美等,1964),1965-1967年在浙江普遍发生。20世纪70、80年代,水稻黑条矮缩病零星或局部发生,1990年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有回升的趋势(陈声祥等,20000。1991-1996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先后在浙江省温州、台州、丽水和金华市郊的杂交水稻上大面积流行成灾,部分重病田几乎颗粒无收(陈声祥,1996)。近年来由于主推的水稻品种不抗黑条矮缩病,致使该病在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广泛流行,使其上升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一般发病田的产量损失为10%~40%,重病田绝产。
三、寄主和症状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BSDV)主要侵染禾本科植物。杨本荣等通过灰飞虱接种试验证明RBS可侵染57种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包括高粱、谷子、水稻、玉米、大麦、燕麦、黑麦、小黑麦和小麦属的20个种,以及马唐、稗草、金狗尾草、画眉草等28种禾本科杂草),而不侵染双子叶植物(杨本荣等,1983)。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BSDV)侵染水稻后典型症状是发病的水稻比健康水稻明显矮缩,叶子短小僵直、深绿,新抽出的叶片变得扭曲皱缩,发病初期叶片背面的叶脉和茎秆上有蜡泪状白色凸起,后来变成黑褐色的短条瘤状凸起,水稻不抽穗或穗小,最终可导致严重减产;非典型症状包括病苗生长缓慢,矮缩,分蘖少,叶脉和茎秆上观察不到蜡泪状凸起。
不同生长期的水稻染病后症状有所不同。
秧苗发病症状:病株心叶生长慢,叶片短宽、僵直、深绿,叶枕间距缩短,叶背面的叶脉有不规则白色瘤状凸起,后变成黑褐色。病株矮小,不抽穗。区别于由除草剂药害引起的枯黄;由植物生长调节剂药害引起的扭曲畸形。
分蘖期症状:本田初期染病的稻株,明显矮缩(约为正常株高的1/2),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岀,或呈螺旋状伸岀,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穗,但结实率低或包穗、穗小,似侏儒病。区别于分蘖期药害病株的叶片均质地刚直,心叶扭曲畸形,边缘白化。
拔节期症状:病株矮缩不明显,剑叶短阔、僵直,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泪状白色或黑褐色凸起的短条脉肿,抽穗时穗颈缩短,结实率很低。
四、防治技术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目前尚无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在水稻的感病生育期严格控制迁入的带毒灰飞虱的数量,从病害的源头抓起,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可以明显降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
1
选择抗病品种,改善栽培制度
在病区扩大种植抗病品种,逐步淘汰感病品种。提倡同期播种、适当推迟播栽期,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高峰期。早稻稍迟1周多开始移栽,麦茬后10d左右移栽晚稻能有效降低发病率。此外,要避免零星田块早播。秧田要远离麦田和上年发病重的冬闲田,提倡集中连片播种育秧,并能同时移栽;统一施肥用药,培育无病壮秧。另外,要合理施肥,平衡施肥,控氮增钾,增施微肥,提高稻株抗病力。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避免秧苗浓绿引诱灰飞虱取食;重视施用锌肥,并作底肥施用,平衡施用肥料,促使稻苗早生快发,缩短病害易感期,增强稻株抗病力。
2
治虫防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主要传毒媒介的病毒病,虽不能经灰飞虱产卵传毒,但病毒能借助小麦、禾本科杂草、水稻等寄主植物“接力”传播病害。水稻秧苗期是对黑条矮缩病的敏感致病期,其次为大田返青分蘗期。病害能否流行主要取决于秧田和本田初期的灰飞虱种群数量和带毒率。因此,关键控制技术是压低灰飞虱种群数量和带毒率,通过治虫防病的方法,把带毒灰飞虱扑灭在迁移到水稻秧苗传毒侵染之前。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 清除冬作田间杂草 选用对路的除草剂防除小麦田、绿肥田、油菜田的看麦娘等杂草,恶化灰飞虱越冬场所,压低虫源、毒源。
2> 防治秧田和本田前期灰飞虱 结合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采取“治越冬虫源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办法,防止灰飞虱传毒。
3> 抓好麦田和冬闲田一代灰飞虱防治 对灰飞虱虫量较大的冬闲田,可结合化学除草,通过添加毒死蜱等杀虫剂防治。
4> 狠治秧田期一代灰飞虱成虫 选择持效性较好的吡蚜酮等农药,与速效性较好的毒死蜱等结合使用。移栽前2~3d用好送嫁药,做到带药移栽。推广防虫网覆盖育秧,把带毒灰飞虱隔离在水稻秧苗之外,可有效防止灰飞虱传播病毒。
5> 适期防治本田前期灰飞虱 直播稻田灰飞虱的防治于播种后7~10d(秧苗露青)用药。移栽稻本田期用药间隔期与防治次数,根据水稻品种抗病性、带毒虫量确定,如虫量大、品种高度感病,应缩短间隔期,增加用药次数。要注意交替用药,延缓灰飞虱抗药性产生。
6> 抓住一代成虫从麦田迁向稻田和二、三代成虫由早稻本田迁向晚稻秧田及玉米上,末代成虫和越冬若虫从晚稻迁到早播麦田的防治 在越冬代二、三龄若虫盛发时选择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20%噻嗪酮乳油2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在药液中加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
7>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保护天敌,如蜘蛛与黑肩绿盲蝽。化学防治采用有效低浓度,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施药方法。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控技术,结合稻田养鸭,以“稻十灯十鸭”模式防治稻飞虱。
3
应急补救
在水稻栽后20d内,大田明显发病严重,对病穴率超过7%的田块,应该及时拔除病株,从健康水稻中掰分1/2分蘖或将储备的秧苗移栽在病株留下的空穴中,补栽后需及时追施速效肥,以促早分蘖、多分蘖、多成穗。由于掰蘖处理后稻株抽穗时间拉长,生育期有所延迟,有利于后期其他多种病虫如水稻螟虫、细菌性条斑病等的侵害。因此,仍需关注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加强防治以确保补救措施的成功。实践证明,作为一项应急措施,水稻掰蘖补栽(丛)是当前矮缩病发生以后最行之有效的农业防治技术。
本文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文字与图片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END —
出品: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