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年农忙的吉时。在江苏南京,上千亩的“数字大田”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动动手指,百亩鱼塘便能自动投饵;新型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小麦成功抵御“倒春寒”的冻害风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更是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为专章部署。然而,要让这些前沿科技真正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离不开一批“带头人”的引领与推动。
南京拥有30多家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资源得天独厚。为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南京市农业农村局连续九年共安排200多个农业科技产学研专项,打通农业科技供需两端,一批“科技副总”和“科技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土地上的丰硕果实。正是这些科技力量的注入,让跨越千年历史的农业,在当代科技浪潮中加速“进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蟹鲈“住一家”,
背后有“高人”
位于高淳的江苏帅丰种业集团基地里,工人们在鱼塘边和大棚里忙前忙后。“2月底刚放的螃蟹苗,马上这个月底就要投放鲈鱼苗了,到时候螃蟹和鲈鱼就‘住’一起。鲈鱼白天在中上层活动,河蟹晚间在底层活动,‘和谐’做邻居。”企业负责人孙建国说。
蟹鲈“住一家”好处颇多,一方面鲈鱼吃摄食水草的虫子,能保护水草,另一方面鲈鱼粪便可以肥水,促进水草生长,为螃蟹营造更好的生长环境。他对新模式赞不绝口:“混养后螃蟹100斤的亩产不仅有保障,还能增加亩产1000斤鲈鱼,叠加起来亩均收益能达到1万元。”
蟹鲈混养自然比单一品类的养殖技术难点更多,省农科院农业设施与装备研究所刘建龙就是孙建国背后的“高人”。他从2020年依托项目支持开始受聘成为企业的“科技副总”,为基地“蟹鲈混养”新模式“保驾护航”。
他介绍,与以往做科技指导不同的是,科技副总的服务内容不局限于一项技术、一套装备、一个难点,而是贯穿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并且为企业长远发展考虑。“每个人的研究成果不一样,单项技术也不足以支撑企业方方面面的科技需求。身为企业的科技副总,不能只推广自己能做的和发挥自己所在单位的优势,而是基于企业的生产需求,帮助企业从各个高校院所里嫁接到最合适的科技成果。”
企业要做品种选育,他帮忙联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宿迁农科所、南京水科所等单位,最终多家单位共同育成宁鲈1号新品系;
企业需要水质在线监测的装备支持,他发挥自己在农业装备方面的特长,让企业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决策,给水产养殖加道“安全锁”;
企业需要做鲈鱼的精深加工,延长产品的货架期,他就请来了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同事专家,为企业出谋划策……
“总之,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他说。如今,企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看到企业成长迅速,我颇为欣慰,能为产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服务“送上门”,
200多个项目“开花”
在南京,不仅有农业“科技副总”,还有“智囊团”。
如果不是去年亲眼看见,种田大户邵立昌根本不会相信一亩田就撒20斤的种子也能丰收——毕竟农民们都是播五六十斤。原来多撒并不会带来更高产,反倒是精准适量的种子长出来的苗更壮、根系更发达。
让“邵立昌”们“颠覆认知”的,还不止这一件。田间生产的桩桩件件,现在都有南农大农学院教授姜东及其团队来帮忙。姜东是国家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去年开始他和20多人的团队被浦口区请来为农民们做科技指导。他们还教农户什么时候施肥、怎么通过数叶片来判断苗情等。
等到小麦收获季,专家们种的地最高产量破千斤,亩产量平均比大家的高110斤,最多的高了280斤。去年,一场全市范围的观摩会在浦口办了起来,其他区不少大户都动了心。今年,江宁、栖霞、高淳、六合的农业农村部门都纷纷与姜东合作,团队服务群里的农户已经从5个大户增加到了五六十人。“对他们来讲最大的变化是理念的变化,他们一直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去种地,但是观念松动了以后,他们反而会主动做改变。”姜东说。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是经验驱动,专家们在试验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在南京,田间地头活跃着不少像姜东一样的科研人员。从2017年开始,南京市就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专项立项,至去年年底,已经落地实施的项目超过200个,今年新项目正在立项。
项目实施抓住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他们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抓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项目从最开始的一年5个增长到最高近60个,项目内容逐渐丰富,包含了新品种研发、自动化养殖、精深加工、循环种养模式、无人装备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简称“四新技术”)在产业的应用范围和覆盖密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一项好的技术是有推广时间的。今年开始,我们将项目实施周期做了调整,从一年调整为两年,让好项目有充分的时间发展、推广,让更多农民受益。”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负责人说。
“定制化”创新攻关,
农民和专家“双向奔赴”
为农民做科技服务,南农大园艺学院副教授刘淑婧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此前在瑞典做了八年老师,2023年到南农大任教,去年开始她成为了南京雅润茶业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为企业提供土壤酸化板结、病虫害绿色防治的解决方案。与以往在研究室里做研究、埋头写论文不同的是,她发现国内做研究强调要为产业服务。
刚开始觉得很有挑战,“像个无头苍蝇,不知道怎么开始。”后来在跟企业接触中,在企业反馈的问题中慢慢找到方向。她发现,与高大上的科技相比,接地气的农业科技也很需要普及,让科技真正能为生产赋能。
“现在感觉我的成果能真正为农民所用,很有现实意义。”有了一重重生产的实践经验,从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她的研究又有了新的促进作用,研究思路也就更清晰。
科研院所和农民主体,是科技供需的两端。长期以来,农业与科技结合得不紧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曾是阻碍农业科技展翅高飞的痼疾。然而,随着越来越多产学研项目的落地,农民们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大家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对四新技术的需求明显增长,这对产学研项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从最开始的示范引领,到现在已经覆盖科创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攻关、成果示范展示、技术协同推广等成果转化全流程。其中科技创新攻关方向的项目,今年立项前先向农业经营主体征集10项有代表性的科技需求,梳理后根据实际情况立项,涉及新品种培育、耕地质量提升、农机装备研制、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等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项目申报单位包括省农科院、南农大、市畜牧兽医站等单位。
“农民列‘问题清单’,专家来研究解决。通过‘定制化’的科研攻关聚焦产业实际需求,让科研端和产业端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创新更加匹配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从传统经验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负责人说。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