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掀起“智慧春耕”热
——解码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新隆合作社的现代农业新实践
三月的罗田,春潮涌动。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白庙河镇潘氏祠村连片的育秧大棚里,嫩绿的秧苗舒展着身姿,无人驾驶插秧机在田间划出笔直的轨迹。罗田县新隆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简称:罗田新隆合作社)运用北斗卫星,悄然编织着一张智慧春耕图。
北斗引航:春耕现场的“科技大片”
罗田新隆合作社农机库内,一台台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整齐列队。理事长王亚平轻点手机,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上实时跳动着春耕数据:3月10日至今,7500亩秧田已完成播种,12台插秧机在三个县域同步作业。这个曾经需要十余人盯守的春耕现场,如今只需两人远程调度。
技术的革新带来生产关系的重塑。北斗定位系统的应用,让每台农机化身“数字铁牛”,作业轨迹误差不超过2.5厘米,油耗降低15%,亩均作业成本直降20元。更令人惊叹的是,无人驾驶插秧机插秧均匀度比人工提升30%,秧苗成活率突破95%。黄冈市农业农村局专家感叹:“这不仅是农机升级,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
科技创新正在重构农业价值链条。合作社引入的秧盘生产线日产7000个标准化秧盘,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使育秧周期缩短5天;植保无人机实现精准施药,农药使用量减少40%。这套“北斗+农业”解决方案,已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标准,正在鄂东大地掀起“智慧春耕”热潮。
服务革命:现代农业的“滴滴模式”
在团风县黄湖农场的千亩示范田里,罗田新隆合作社的农机手杨师傅正通过车载终端接收调度指令。这个春耕季,他的作业半径从罗田扩展到浠水、团风等3县6镇,服务面积较去年翻番。
合作社育出的秧苗质量好,产量高,远近闻名,每年为团风、黄州、浠水、鄂州等周边县市种粮大户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等社会化服务,作业面积达到2000余亩。
合作社以集育秧、粮食烘干、仓储、秧盘制造等于一体的1800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创新构建“1+N”服务网络,辐射周边县市12个乡镇。通过“土地银行”模式,将细碎耕地整合为4000亩连片高标准农田,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们为周边200余农户提供“点单式”服务,农户可通过手机APP预约农机服务,形成了现代农业的“滴滴模式”。
改革创新:乡村振兴的“黄冈答卷”
走进罗田新隆合作社的“五统一”标准化车间,选种、育秧、植保等环节都有精确到厘米的技术规范。这种农业生产工业化管理的创新,使稻麦年产量突破492吨,总产值达到了260.4万元,优质品率达98%。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合作社构建起“科技+服务+金融”的生态体系。与科研院所共建专家工作站,引进智能灌溉系统;同金融机构开发“农机贷”产品,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联合电商平台打造有机大米品牌,溢价率超30%。这种全链条创新使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既要抓紧时间打田,又要大面积育秧,还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油菜一喷四防等春耕生产工作,一刻也不能停。”从北斗导航到社会化服务,从跨界协同到三产融合,在新隆合作社理事长王亚平眼里,春耕时节的罗田新隆合作社,犹如一部打开的现代农业教科书,闪耀着“三农”工作新思想、新路径、新实践的光芒。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