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病虫害科普】小麦秆锈病

分享至


图片

一、分布与危害

图片


小麦秆锈病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一种小麦病害,发生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流行性强,为害严重,在病害发生自然流行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小麦秆锈病在小麦三种锈病中造成减产最严重。在我国主要发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西北春麦区以及云南南部的德宏、红河、文山、思茅及中部楚雄的元谋等亚热带小麦产区;其次为江淮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的冬麦区和四川的西昌及凉山东南部的宁南县一带。

图片

小麦秆锈病主要破坏小麦茎叶部的组织,也侵害穗部乃至颖壳和芒。病菌夏孢子能穿透叶片,从气孔侵入小麦,吸收养分,使小麦的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和破坏,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降低,生长发育和灌浆受到严重影响,给小麦生产和产量造成严重损失,病害严重流行时小麦减产最高可达75%以上,甚或绝收。如东北春麦区于1923-1964年,曾发生9次大流行和中度流行,其中,1923年因小麦秆锈病损失达7.3亿kg,1948年减产5.6亿kg。江淮一带于1956年和1958年曾两次大流行,仅苏皖两省就损失粮食10亿kg。



图片

二、症状

图片


小麦秆锈病主要侵害茎秆、叶鞘和叶片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发病初期病部产生褪绿斑点,以后出现褐黄色至深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大片开裂呈窗户状向外翻卷,孢子飞散呈铁锈状,后期病部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夏孢子堆长椭圆形至梭形,在3种锈病中最大,隆起高排列散乱无规则。冬孢子堆长椭圆形,黑色散生,多在夏孢子堆中部产生。小麦秆锈病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叶片正反两面均出现孢子堆,同一个孢子堆,叶片背面的孢子堆一般较叶片正面的大。

图片



图片

三、防治技术

图片


(一)利用抗病品种

1.抗源利用及合理布局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秆锈病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友好的措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小麦秆锈病菌生理小种的监测与鉴定,并因地制宜地进行抗源引进、筛选、选育和推广,使得我国小麦秆锈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出现大流行。如东北春麦区有克丰系列、克旱系列、龙麦系列、龙辐麦系列、辽春系列中的大部分以及新克旱9号、垦大8号、垦九9号、垦九10号、丰强5号、丰强6号、丰强7号、沈免85、沈免91、沈免96,沈免1167、铁春1号、铁春7号、辽春系列等:黄淮平原冬麦区有陕7859、烟农9号、烟优361、鲁麦3号、鲁麦7号、鲁麦9号、鲁麦21、济麦系、淮麦18、冀麦31、冀麦38、河农2552、京冬8号、晋太179、周麦18、豫麦2号、豫麦7号、豫麦10号、豫麦13、豫麦49、徐州21等: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有鄂恩1号、华麦13、荆12、荆13、荆135等:华南冬麦区有贵农22、贵州98-18、毕2002-2、晋麦2418、龙溪18、龙溪35、福繁16、福17、泉麦1号、国际13、云麦29、精选9号等。

在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时,必须掌握小麦秆锈病菌的发生发展规律、小种组成、消长变化规律和流行区系的关键地区以及生产品种的抗病基因情况,以更好地进行品种(或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如在小秆锈病菌越夏区、传播桥梁区、越冬区和流行区等,分别种植不同抗秆锈类型品种,以阻止病菌的越夏越冬,减少菌源、切断病菌的周年循环,从而有效地控制秆锈病流行。

2.发据新的抗病基因资源抗源多样化是选育抗病品种、提高品种持久抗病能力、延长基因使用期的有效途径。小麦的野生近缘种属中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目前已定位58个抗杆锈病基因,其中大部分来源于普通小麦,但绝大多数现有有效抗病基因则来自于偃麦草属、山羊草属、黑麦等小麦的近缘种属。因此,可以从小麦近缘物种中发掘抗秆锈病新基因,结合染色体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将其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有利于作物改良和品种的选育。

(二)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小麦田间栽培管理,创造和利用不利于秆锈病发生的环境条件,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性,对防治秆锈病有重要作用。

在福建、云南等秆锈病菌越冬区,适期晚播,可以减少初始菌源。但在小麦秆锈病发生严重的地区适当早播,有利于减轻后期秆锈病为害;在北部麦区适时早播,小麦可提早成熟,减轻后期病害;在闽东南一带,取消9~10月早播冬麦,而将播期推迟到11月,3月中、下旬收获,从而使秆锈病的始发期推迟30~40d,可有效地消除早发区菌源量,从而保护了秆锈病菌次要越冬区的小麦生产。

一般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偏施或迟施氮肥、植株密茂郁闭和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均有利于病菌的侵害,发病常较重。适期播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控施氮肥,可促进麦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可减少越夏菌源。

图片

(三)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 在小麦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不仅可有效防治小麦锈病、纹枯病、黑穗病及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多种病虫害,确保小麦苗全、苗壮,稳健生长,而且技术简单、用药量小,因此在病害防治中得以广泛使用。目前应用于防治小麦秆锈病的拌种药剂主要是15%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三唑醇干拌种剂及唑醇·福美双和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等。如用三唑酮按种子重量0.03%的有效成分拌种,或12.5%烯唑醇按种子重量0.12%的有效成分拌种,可提高种子的抗病性,推迟冬前发病6d左右,大大降低冬前菌源基数,减轻春季防治压力。

2.叶面喷药 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秆锈病中心时,应及时喷药控制。在秆锈病发生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在发生大流行的情况下,除及时防治发病严重的麦田外,还要对周边发病轻和未发病的麦田施药剂防治,以控制病害进一步蔓延,减轻损失。一般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发病率达1%~5%时开始喷药,以后7d防治1次,共喷2~3次;如菌源量大,春季气温回升早,雨量适宜,则需提前到病秆率为0.5%~1%时开始喷药。防治小麦秆锈病的药剂比较多,目前推广应用较广的药剂是三唑酮。该药剂喷酒在小麦上可被植株各部分吸收,在植物体内传导,对秆锈病有很好的防效。三唑酮有15%、20%、25%3种含量的可湿性粉剂或乳油,15%含量的用1.5kg/hm2,20%含量的用1.05kg/hm2,25%含量的用0.75kg/hm2,对水750~1500kg喷雾。药剂防治必须在穗部未发病,麦苗上部的叶片极少发病时进行发病的田块必须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d,才可控制病害,确保丰收。同时应筛选和研发对小麦杆锈病高效、安全的特效内吸杀菌剂新品种或新剂型,为应对病害提供技术储备。



本文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文字与图片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END -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第二届农行惠农金融服务节 第五届河北农机装备暨零部件博览会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东风井关
153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