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新中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历程

分享至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几乎没有任何工业体系和技术,农机工业更是无从谈起,虽然也制造了一些零星的农机具,但多为机械类工厂兼做,无专门的农机制造企业,农机制造能力非常薄弱。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机工业处在近乎于零的状态。

我国现代农机工业作为我国机械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与我国现代工业化同时起步。如果将1949年作为我国现代农机工业肇启元年的话,我国农机工业从零基础起步,历经建国初期现代农机工业体系构建阶段、体制转换阶段、市场导向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各项政策的支持下,经过几代农机人艰苦奋斗,我国农机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农机工业1731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306.40亿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农机制造大国。我国农机工业已经成为支撑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为把我国建成世界农机制造强国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农机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辉煌的发展成就及70余年发展历程非常值得回望和总结。

一、现代农机工业体系构建阶段(1949年~1979年)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农机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一切从零开始。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行业技术、设施和技术装备等基础条件,只能生产一些结构简单的旧式畜力农机具。当时,国家一方面抓旧式农机具改造和新式农具研发,一方面积极为建立我国现代农机工业体系创造条件,包括筹建生产企业、农机院校、科研和质检机构,规划构建产品结构体系等。

至20世纪70年代末,基本建成了包括农机教学、科研、制造、标准检测等在内的初具规模、较为健全的现代农机工业体系,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1949-1957年,国家向农机工业投资3.24亿元,建立了一批农机制造厂,从生产旧式农具、仿制国外新式农具起步,到1957年,全国农机修造厂发展到276家,有职工12.3万人,工业总产值达到3.84亿元,已经能够生产机引铧式犁、圆盘耙、播种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等15种农业机械,并开始筹划生产拖拉机,农机工业产值快速增长。

从1950年开始,为解决农业生产急需,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包括拖拉机、机引农具等在内的农机产品,同时重点引进成套的拖拉机制造技术、生产设备、检测仪器等,为我国农机工业初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当时我国农业生产急需农机产品的研制也在稳步有序推进。

1950年,大连习艺机械厂和山西机器公司分别仿制的我国第一台农用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相继问世,揭开了我国拖拉机研发生产的序幕。1959年,作为我国首个现代化拖拉机企业——中国洛阳拖拉机厂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批量生产拖拉机的历史,将我国农机工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图1 1958年7月,第一台东方红牌履带式拖拉机出厂

1959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农业机械化的热潮,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农机工业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1960年年底,全国农机制造企业增至2624家,固定资产原值由1957年的2.8亿元上升到21亿元,农机工业占全国机械工业的比例由3.8%上升为11.8%。

1960年,农业机械部制定农机工业发展规划,目标是在3~5年内基本建成我国比较完整的具有现代化技术的农机工业体系。此时,我国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期。为适应国民经济调整形势,我国农机工业在发展战略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将原定的“以拖拉机为纲”调整为“三个第一”(即小农具和半机械化农机第一、配套和维修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将农机工业建设由追求高速度转为讲究实际效益。调整期间,我国的拖拉机、内燃机、机引农具等几个重点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基本形成了与当时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购买力相适应的产品体系,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977年12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向全国发出了“全党动员,决战3年,为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号召,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当时财力物力仍然困难的情况下,国家加大对农机工业的投资、贷款,钢材和燃料优先供应等,农机工业得以较快发展。1979年,我国的农机产量、产值都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当时过高估计了我国农业发展进程和农机工业实力,加之对当时我国基础工业薄弱等认识不足,1980年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未能实现。

农机教育体系基本形成。1952年,我国首所农机高等院校——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成立,三年后,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成立。20世纪从50年代到60年代陆续建成了设有农机设计和制造学科的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安徽工学院、洛阳农业机械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机教育体系。到1982年,全国农机高等院校和设有农机专业的高校共有60余所,在校学生2.7万多人,每年毕业生近7000多人。这些院校为农机教学、科研、生产和农机管理领域输送了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我国农机工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科研体系基本形成。为解决农机工业初创阶段对相关技术的急需以及适应和满足农机工业持续发展的需要,1956年-1959年先后建立了按产品分类的部属研究院所,如拖拉机、内燃机以及农机具研究所等。这些科研机构承担完成了行业绝大部分的关键共性技术、机器功能、结构原理实验研究任务;承接了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研发项目,并取得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大部分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了转化,有力地支撑了农机新产品的研发和行业技术进步。

二、体制转换阶段(1980年~1995年)

1980—1995年是我国农机工业的体制转换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在农业机械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国家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理逐步放开,由国家单纯投资改变为多元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农机工业,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农机装备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初显,农机产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规模由大变小,大农机与小规模经营的矛盾凸现,原有产品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农机工业产值连续2年下滑。为适应农村经营体制的变化,满足市场实际需要,农机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迅速调整产品结构,一是由以大中型农机为主调整为以中小型农机为主;二是由以种植业产品为主调整为产品覆盖农业各产业,各种中小型拖拉机、中小型联合收获机、中小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饲料机械、畜牧机械和水产饲养设备等产销量快速增长,出现产销两旺局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型运输机械、低速汽车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业规模有了较大增长,产品门类和品种不断扩大,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到1995年年底,全国县以上农机制造企业达2120家,职工为126.5万人,固定资产原值达455亿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3.7亿元,实现利润23.1亿元。

三、市场导向阶段(1996年~2003年)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季节性短缺,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我国农机工业又出现了新一轮发展高潮。

农机装备技术进步显著,各种新机型不断投放市场,特别是谷物联合收获机,产品投产后迅速打开市场,以新疆-2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为代表的新一代机型研发成功,掀起了我国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发展的高潮,促进小麦机收水平大幅上升。

新疆-2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不但打造了我国民族工业的自有品牌,还为我国大喂入量谷物收获机械的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也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麦收获跨区作业模式的形成和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具有中国特色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自走式全喂入稻麦联合收获机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多款产品技术已经成熟,具备量产和投放市场的能力。

图2 新疆-2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田间作业

1994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改制取得较快进展,民营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其资产和销售收入占比逐年提高。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独资或合资建厂,初步形成了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组成的多元企业结构。国际著名农机企业落地我国实行本土化生产,对促进我国农机装备的技术进步、产品综合水平提高和农机工业实力增强产生积极影响。

四、依法促进阶段(2004~2013年)

200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并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自此,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时期。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到2013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近千亿元资金,用于农民购置先进的农业机械,大大促进了社会农机购置投入,带动了农机工业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农机工业产业规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研开发和产品质量水平、合资合作以及进出口贸易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农机工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被誉为中国农机工业的“黄金十年”。

图3 2004-2013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1、农机产业快速发展,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我国农机工业各项总量指标均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农机工业保持快速增长,产品种类逐步完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3571.58亿元,同比增长16.31%,高于全国机械行业13.84%的平均增速,实现利润总额236.92亿元,同比增长9.6%。

图4 2004-2013年中国农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及同比增速

十年间,我国农机工业逐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大型动力换挡拖拉机、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大型免耕播种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机产品应运而生,我国农机产品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短,形成了大中小型、高中低技术档次兼顾的产品结构,满足了国内市场90%的需求。

图5 2000-201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发展趋势

2、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体系初步形成,有效支撑产业发展

十年间,我国农机行业构建起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参加的产学研联合研发体系。目前,我国农机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多数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为企业产品的研发和持续改进提高提供了技术保障。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充分发挥在共性和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为行业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

3、制造能力和制造工艺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高

十年间,我国农机企业装备和制造工艺水平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质的飞跃,农机骨干企业的工艺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与国内其他行业的差距大大缩短。工业机器人、激光焊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电泳涂装技术已经应用于关键零件制造;加工制造工艺向柔性“专机+加工中心”模式发展,零部件加工和装配工艺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提升,部分产品的制造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同期水平。

4、“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国际化程度提高

国际农机制造巨头品牌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有效带动我国农机工业水平的提升。我国优秀骨干农机企业采用收购、引进等方式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新技术和优秀的技术人才,加快了企业国际化进程,提高了我国农机品牌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截至2013年年底,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已有147家,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97%,其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12.06%。

2009年中国一拖集团相继在7个非洲国家建立装配厂和服务中心,2011年收购了意大利Argo集团旗下法国McCormick工厂。雷沃重工收购了“阿波斯”、“马特马克”、“高登尼”三大高端农机品牌,计划将企业打造成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的首个世界级品牌。中联重科在进入农机领域之后,在美国设立了农机研究所,随后又在意大利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

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了产品出口贸易额的稳步增长,自2004年起,农机工业出口总额一直大于进口总额。特别是农机工业进出口强劲增长的2008年,更是以51.4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创造了历史新高。2013年,农机行业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6%,高于同期机械工业平均水平2.28个百分点,其中,农机行业出口总额为93.77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5.53亿美元。

五、新常态发展阶段(从2014年至今)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机工业发展速度放缓。2014年,我国农机工业平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宣告终结,中高速增长、稳步健康发展将是农机工业未来的常态。

目前,我国农机产品同质化严重、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与高端装备技术缺乏、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突破高端产品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瓶颈是农机行业今后一段时间内面对的重大课题。加快提升制造装备水平、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是农机行业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农机装备列入“中国制造2025” 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为农机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农机工业必须以《方案》规划的任务和目标为依据,以农业部关于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意见为导向,紧紧围绕科技进步、创新驱动、产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条主线,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突破瓶颈、主攻短板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和信息化融合,紧跟智能制造和智能农机装备发展大趋势,不断研发和生产先进适用的农业装备,进一步提升支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能力,为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全面机械化进程做出应有贡献。

2018年12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围绕装备结构、综合水平、薄弱环节、薄弱区域、相关产业机械化,提出5类16项量化指标,并综合考虑了与《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衔接,明确提出2020年和2025年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工作导向,有利于科学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6 中国一拖自主研发制造的东方红—LW4004重型拖拉机

六、小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新中国农机工业走过的历程和发展成就,深感欣喜,倍受鼓舞,但是,我国农机工业大而不强,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如粮食作物机械、耕种收机械及平原机械相对过剩,经济作物、收获后处理机械及山区丘陵机械不足。

农机产品质量还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的需要,高性能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谷物收获机、高端农机具、大型采棉机、甘蔗收获机、大型青饲料收获机及精准作业装置等高端产品市场基本基本被外资品牌占领。关键零部件如采棉头、打结器、轻简化农用柴油发动机、静液压驱动系统、总线及控制系统还主要依赖进口。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树立大农业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等各产业协调发展,北方、南方各地区协调共进。加强农业机械化顶层设计,建立部际协调工作机制,以农机农艺相融合、机械化信息化相促进为路径,推动农机工业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型升级。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加快推进向世界农机制造强国迈进的步伐,为我国农村和农业提供技术先进、品质优良和服务一流的农业装备,不断提升推进我国农业全程和全面机械化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新贡献。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经销商,你的网店靠谱吗?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知谷农机网
8552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