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大安大地上泛起金黄,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如画中美景,秋季农业丰收的大幕徐徐拉开。
近年来,大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重要指示精神,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全市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重农固本,建设良田岁稔年丰。在大安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里,有一抹特殊的亮色——大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先后实施大岗子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平安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盐碱地治理项目,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自育、现代化生产经营的“五位一体”盐碱地治理“大安模式”。
在种业振兴方面,大安市围绕“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技术模式,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转变,今年引进育种企业4家,繁育耐盐碱水稻品种东稻211、白粳2号等,落实育种面积1.27万亩。同时大安市还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力争到2030年通过新建和改造提升,把该市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为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优化布局,农机化水平稳步提升。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更新换代老旧农机具,提升农机装备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推广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玉米窄行距“3+1”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024年全市完成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190.20万亩,建设玉米窄行距“3+1”高产种植模式和条耕技术示范基地10个,开展苗期深松整地作业全市总任务目标25万亩,实施面积逐年扩大,保护性耕作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接受,耕地得到了有效保护,节本增效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农民得到了实惠。
固强补弱,农技推广深入民心。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落实水肥一体化46.153万亩,主要采取裸带滴灌、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喷灌等技术模式,以玉米、花生及大棚蔬菜、黄菇娘为主。利用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合作社广泛参与鼓励农户自发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从靠天吃饭”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给农业发展增添内生动力,扩大水肥一体化技术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的效果。实施中储粮15万吨仓储项目,推动太山、龙沼、新平安3座万吨标准粮仓建成投用,保障粮食储藏安全。开展水稻病虫害飞防作业4.5万亩,玉米病虫害防治面积10万亩,水稻“一喷多促”作业面积39.61万亩,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因地制宜,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在抓好种植业发展方面,全市落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9.1万亩,预计粮食产量可达29.1亿斤,粮食产量实现逐年增长,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在壮大畜禽养殖规模方面,该市发展“万头乡镇”5个、“千头规模”养殖场7个、“百头规模”养殖场108个,“千头专业村”15个,肉牛养殖户达到3144户。该市生猪、肉牛、肉羊、肉鸡、白鹅发展齐头并进,分别发展到107.21万头、16.23万头、126.63万只、594.2万只、147.4万只;两家子、红岗子、舍力3个万头肉牛养殖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年可出栏肉牛3万头。在推进渔业产业发展方面,该市总水域面积108万亩,可利用养殖水域面积74万亩,预计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3万吨,预计全年总产值达1.82亿元。
巩固拓展,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大安市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庭院经济,不断延长产业链条,让农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新建标准化棚膜园区2个、各类标准棚室420亩,黄菇娘、西甜瓜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到15万亩;该市庭院经济种植、养殖户2.1万户,面积847万平;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展辣椒产业6665.7亩。探索拉长拓宽产业链条方面,先达食品5000万穗鲜食玉米加工项目试运营,加工玉米4000万穗,实现产值7000万元。大安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禽肉扩能项目(一期)主体基本完工,年产量可达6万吨,不断助推大安市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