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十年“长江之治”启示录

分享至


大江奔流,浩浩荡荡。

不久前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工作时,强调要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标志性成果。

时间倒回到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经济带的重大价值与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今年是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的第十个年头,历经3000多天的“长江之治”,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启示一:大保护仍要持续加力

保护长江,既是历史责任,也是民心所向。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曾几何时,由于工业污染、非法采砂、过度捕捞等问题,给长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的一番话,至今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引下,一系列应对之策接连推出:沿线各地扎实开展入河排污口、化工污染、固体废物等专项整治行动;2021年1月1日0时起,我国正式实施长江十年禁渔;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

从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到沿线各地的行动自觉,长江大保护带来的效果正逐渐显现。2023年,长江干支流水质评价总体为优,监测到土著鱼类同比增加34种,水清河畅、鱼翔浅底的生态图景加速铺展。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推动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大保护上仍要持续加力,决不能有“松松劲”“歇歇脚”的想法。

启示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是一句口号

绿色是长江经济带的鲜明底色。

长江经济带覆盖9省2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以21%的国土面积承载超过全国40%的人口和地区经济总量,发挥着中枢和协调功能,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高质量的绿色发展。近年来,在修复和保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生态环境的同时,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5.1%提高到2024年前三季度的46.9%,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因水而兴,因江而盛。奔腾的长江,既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又激扬着沿线区域对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粗放增长,而是要更加自觉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具体而言,各地要逐“绿”而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新路径。

启示三:长江文化富矿要往“深”处挖掘

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

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浩荡入海。滚滚长江,奔腾着浪花,也流淌着诗意。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长江绵延6300多公里,沿线文物资源丰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长江沿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6万余处,约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39.8%。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见证着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昭示着长江文化的创造与魅力,是保护长江文化的重要根基。

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长江文化有机融合了自然人文、历史艺术、民族宗教、民间习俗等多种文化类型,通过开放包容、经济文化和结构性的深度互动而建构起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体现通江达海的兼包并蓄,实现自然和人文和谐相融,经济和文化互洽。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要提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富矿,进一步激活长江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长江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借助现代新兴技术、传播平台,全方位展现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积极主动向世界讲好长江文化故事。

启示四: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奔腾向海,开放包容是长江的胸怀。

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为区域经济的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如今,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长江经济带在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长江黄金水道效能正进一步释放。据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预计,2024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40.2亿吨,首次突破40亿吨大关,再次稳居世界内河首位。

以果园港为例,它从曾经的散杂货运输小码头,转变到我国内河上最大的水铁公多式联运枢纽港,再逐渐成为长江上游联通世界的“中转站”:

向西,中欧班列(成渝)满载着集装箱,呼啸着奔向万里之外的德国杜伊斯堡;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从重庆出发,抵达广西钦州港,连接印度洋;向东,一艘艘货轮顺江直下,直抵浩瀚的太平洋;向北,渝满俄班列横越西伯利亚,开往俄罗斯莫斯科,联通中蒙俄经济走廊……

前不久,“重庆港—宁波舟山港”江海双重直达航线正式开通,搭建起了长三角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发展的快速通道,不仅为“渝货”直接出海创造条件,更为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拓展了新空间。

一个地区越开放,经济发展活力就越强。可以预见,未来长江经济带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与世界的联系必将更加紧密。

启示五:唱好新时代“长江大合唱”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需要各地区、各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共抓大保护”中的一个“共”字,就凸显系统观念和协同融通的重要性。近年来,长江沿线省市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下好一盘棋、共护一江水。

上游,川渝滇黔四省市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和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设以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江河为主体的绿色生态廊道,不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中游,湘鄂赣等省份稳步构建跨区域联防联控体系,持续开展长江及其主要支流、鄱阳湖、洞庭湖为重点的大江大湖综合治理;

下游,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制度,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统一制度,环评制度集成改革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接连“上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协同上下更大功夫,构建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当前,从城市群发展,到生态环境保护,再到产业梯度布局,长江经济带各地区间协同联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上中下游既要各展优势,又要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长江大合唱”。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长江之歌》的歌词,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今天,显得格外有意义。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在河南省成功举办优秀科技特派员巡讲活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重庆农委
679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