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农机公益性服务实现方式的路径畅谈
1、技术驱动型的服务模式创新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农机公益性服务的重要支撑,通过数字化系统、物联网技术和云平台构建起新型服务框架。数字农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监控体系,例如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病虫害预警、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网络整合分散的农业数据,实时监控田间或养殖场动态,帮助农技人员精准定位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此外,手机APP和云平台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服务的空间限制,农户可在线预约专家进行远程诊断,实现“最后一公里”服务覆盖。
2、服务内容与功能拓展型创新
公益性农机服务的内容从单一技术指导向全周期服务延伸,涵盖产前信息咨询、产中技术支持和产后质量监管。具体包括:利用大数据平台发布市场信息与气象预警,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农技教育培训,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生产监控与应急处理,以及依托数字化系统实现精准农业管理。例如,农技推广云平台整合一线人员、专家和种植能手资源,形成“线上问诊+线下服务”的立体化支持网络。
3、突破发展瓶颈与机制短板型创新
尽管技术应用取得进展,但农机公益性服务仍面临多重制约。首先,农业物联网和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成本高,政府单方面资金难以支撑大规模建设,导致技术普及受限。其次,农技服务人员普遍存在技术鸿沟,缺乏既懂农业又精通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服务主体缺乏有效监管机制,职责划分不清晰,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服务效率。部分地区仍依赖国外技术引进,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应用周期长且创新性较弱。
4、服务效能提升路径创新
为突破发展困境,需建立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技术层面,推动农业互联网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本土专利技术,降低对外依赖。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农技人员数字化技能培训,吸引青年人才参与现代农业服务。管理机制上,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增强考核客观性,通过农民满意度调查优化服务内容,同时建立资金使用审计制度确保资源高效配置。例如,某地农机办通过定期现场检查、数据分析与绩效考核结合,显著提升了项目执行透明度和服务精准度。
5、政策协同与长效发展型创新
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协同机制是可持续发展关键。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财政+市场”双轮驱动。同时完善技术推广市场机制,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信息公司的技术转化合作,推动技术研发与田间应用的深度衔接。例如,部分地区通过建立物联网中心站点,整合区域农业数据资源,有效降低了单个农户的技术应用成本。
五、政府购买公益性农业农机服务试点10年成效分析(2015-2025)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有实力的农机企业试水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带上自家生产的农业装备,开展农机技术示范,取得意想不到的骄人业绩。即满足了农民对农机新装备的信息需求,又大大推动了其产品的普及性推广(销售)。一些应用型农机科研院所、农业大学等教学机构,凭借自身的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有偿的技物服务,实现了科研(教学)、技物服务和农民增收“三赢”。成了事实上创新农机推广的探路者。
1、中联重科与农机推广机构联合在湖南进行的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近几年,这种创新和探索有加速发展之势。中联重科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湖南省农机推广机构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方面开展了多维度合作,形成了涵盖科研攻关、装备开发、示范推广的完整体系。中联重科自2013年起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启动“国家杂交水稻农机农艺融合项目”,旨在解决高产水稻机械化生产中的技术瓶颈。双方通过联合研发,将农艺需求融入农机设计,开发出适应高产水稻栽培的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设备 。2015年,双方正式启动“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以湖南省为试点,构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项目通过“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推动农机农艺技术体系的标准化落地 。
中联重科针对高产水稻特性开发了系列专用设备。种植环节:2ZGQ-630高速插秧机实现精准栽植,提升秧苗成活率;收获环节:PL70收割机通过优化割台设计减少籽粒损失,作业效率提高15%;后处理环节:9YZ-2200FB打捆机实现秸秆回收利用率超90%45 。智能化与新能源转型,2024年展示的CA504ET纯电动拖拉机和2ZPY-13G有序抛秧机,标志着农机装备向低碳化、数字化升级,契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趋势。
通过农机农艺融合,水稻亩产增加14.3%,综合成本降低100-200元/亩,助力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湖南省农机化技术推广“田间日”活动累计示范面积超10万亩,带动周边省份引入同类技术模式 。
中联重科依托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将融合经验复制到环洞庭湖区域,目标覆盖500万亩水稻田,同时拓展海外市场(如多方、哥伦比亚),输出中国农机农艺融合标准 。
中联重科通过“科研-制造-推广”闭环,实现了农机农艺从局部适配到系统集成的跨越,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可复制的湖南样本。
南通富来威等与广西联合进行的甘蔗机械化攻关、东方红(一拖)在北方搞的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等,是升级版的农机推广应用创新。实际上隐含着企业承担科技推广服务,从中把脉农机市场变化,应对新常态,谋划新突破,加速发展的战略性思维与部局。
2、广西农机化服务向社会力量购买,试点取得了初步经验
广西在推进农机化服务社会化过程中,正积极借鉴江西等地的试点经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升农机服务效能。
广西2025年农机社会化服务最新政策要点。资金投入与支持方向,广西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及地方财政资金5.94亿元,重点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占比84%)和社会化服务支持(占比16%);农机购置补贴,覆盖农机具采购、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设备。社会化服务支持,投入0.74亿元用于扶持4个农机合作社机棚库建设,并对5个星级服务组织进行奖补。
服务模式创新。广西崇左市通过“作业补贴+跨区服务”模式,2023年发放糖料蔗机械化作业补贴2298.9万元,扶持107家服务组织;2024年预计跨区作业机具增至71台,作业面积达2.49万亩3。此外,钦州市等地推广机械化育秧技术,提升早稻生产效率。
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2024年广西将窄履带水稻收割机等产品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补贴比例提高至35%,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机研发与应用。
2024年江西省投入1亿元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重点支持南方丘陵山区机械化短板;其中9500万元用于11个关键装备研发项目及23种装备应用,500万元用于省级鉴定能力建设。用户通过“自主申报+专家评审”立项,优先纳入中央及省级补贴范围,降低农民购置成本。补贴办理“三合一”,全国率先采用“App申请+二维码识别+物联网轨迹”方式,实现补贴办理“一次不跑”。依托农机合作社开展跨区作业、托管服务,2023年建成1331个水稻育秧中心和201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3、江西省通过建设赣南、鹰潭等农机产业园区,推动产学研结合,提升农机装备本地化研发能力
两省实践对比与启示
维度 | 广西(2025年) | 江西(2024年试点) |
资金投入 | 5.94亿元(中央+地方),侧重购置补贴 | 1亿元(省级财政),侧重研发与应用 |
服务模式 | 作业补贴+跨区服务,重点支持糖料蔗机械化 | 一体化试点,覆盖研发、制造、推广全链条 |
补贴机制 | 新产品补贴比例提升至35% | “三合一”办理+贷款贴息,降低农户成本 |
科研支持 | 依托合作社推广新技术(如钦州机械化育秧) | 建立产学研基地,推动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研发 |
综上,广西正通过资金倾斜、模式创新和政策优化,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机服务新生态,而江西的试点经验为广西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在补贴机制和科研协同方面。
4、中国农机研究院深度参与公益性农机购买服务成功案例
中国农机院于2024年8月与江西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等单位共建江西农业装备研究院,形成"一院两平台多基地"合作框架。该案例具有以下特点:服务模式创新。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整合政府资源(江西省科技厅)、科研力量(江西农科院)和产业需求(南昌市政府),重点突破丘陵山区农机化短板。技术攻关方向。聚焦水稻、果蔬茶产业机械化难题,2024年已开展山地轨道运输机等装备研发,有效解决陡坡地运输效率低下的问题。公益属性突出。项目明确要求为周边农户提供优惠农机作业服务,数据显示通过技术推广使农户户均年增收超500元。
2024年8月,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中标巴林左旗三位一体农机具购置项目,中标金额199.6万元,主要配置包括:雷沃M2004-5G型拖拉机(配套液压调幅大犁);华德9YFQ-1.9型打捆机(秸秆饲料化处理);项目实施后,农机综合作业能力覆盖当地5万亩耕地,带动20个合作社开展跨区作业服务,实现农机利用率提升35%。
5、政府购买公益性农机服务成功案例
1)规模化服务推动降本增效
青岛同富勤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农机资源实现规模化作业,将分散的农机手组织起来承接大面积耕作任务,有效降低农户成本并提升农机手收益。合作社统一调度农机设备、维修和供油,成员年纯收益可达15万元,同时采用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智慧设备提升作业精准度,减少漏耕和重耕问题,成为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
2)全程机械化与综合农事服务创新
湖北省襄阳市鑫美农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枣阳市腾飞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构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体系,涵盖耕种管收、产后烘干加工等全链条服务,并拓展农资统购、技术培训等综合业务。两家合作社年服务面积分别达15.8万亩和7.5万亩,带动农业节本增效,入选省级典型案例。
3)村级托管服务助力农民增收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北大德号村通过村“两委”牵头成立海电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托管模式整合土地资源,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社会化服务。村民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后,每亩托管费仅50元,剩余时间可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合作社年托管面积达5200亩,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益。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