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乾卦的第一个爻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就是说事物的萌芽阶段是艰难的甚至是充满了危机,君子在还没能施展才华的时候正处在一个逆境,于是就得格外小心谨慎,把自己的光芒收敛起来,就象龙潜伏于深处。后有哲人将其演化成”潜龙在渊,一飞冲天”,意似更简。横空出世的DeepSeek,引来了世界惊愕的目光。惊羡的目光,给农机制造业敲响了惊钟,我们该从中学点什么?
DeepSeek即深度求索,是杭州一家创新型科技公司,也是该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AI产品名称。2025年1月20日,DeepSeek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R1,凭借较少算力资源实现了和全球顶尖AI模型相当的效果,打破了“堆算力”的传统路径。其开源策略也让它像一个“破局者”,使AI技术更触手可及。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强大、权威、吉祥的象征,代表着东方的力量。“DeepSeeK龙醒天下”可能寓意着DeepSeek的技术如同沉睡的巨龙苏醒,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崛起,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它打破了以往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算力和技术垄断,以创新的架构设计和工程优化,实现了资源受限情况下对标一流大语言模型的性能,如同巨龙觉醒震撼天下。
DeepSeek的出现改变了大语言模型依赖算力的固有路径,其开源之举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广阔场景发展,将形成一条“由专到通”的发展路径。“DeepSeeK龙醒天下”或许预示着DeepSeek将引领人工智能行业的变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模式,唤醒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促使更多企业和开发者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中。
“龙醒天下”也可能意味着DeepSeek的技术将惠及全球,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人工智能。它的开源化、轻量化使得AI技术像水、电和网络一样触手可及,缩小了数字鸿沟,体现了人工智能的普惠性。就像巨龙的苏醒为天下带来生机和希望,DeepSeek的技术将为不同群体和国家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DeepSeeK龙醒天下农机制造业从中学点什么
悟我之悟:原创是农机产品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原创意味着不依赖于已有的技术和模式,而是敢于开辟新的道路。以刘孟楠团队为例,在研发东方红大马力混合动力拖拉机时,面临着跟随国外产品发展轨迹和探索全新技术路线的选择。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结合我国产业现状与优势,从电动农机领域的零开始,相继攻克了一个个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难题,突破了满足不同作业下的机艺融合能量管理与动力最优化匹配技术,以及农机新型动力系统高效运行瓶颈,并研发了拖拉机高效电驱动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这种原创性的研发使得我国在新能源农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摆脱了高端农机装备受制于人的现状,为国产拖拉机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提供了可能。
原创满足多样化农业需求。不同的农业生产场景和需求是多样的,只有通过原创才能开发出真正贴合实际需求的农机产品。各地的土壤条件、种植作物种类、农业生产规模等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农机产品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和适应性。原创的农机研发能够根据这些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制造。例如,一些针对特定作物种植或特定地形条件的专用农机,就是通过原创研发来满足当地农民的实际生产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原创提升农机产品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原创的农机产品能够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和功能脱颖而出。原创意味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能够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合心机械以原创为核心竞争力,每一件产品都是原创,为企业量身定制自动化生产线,还能提供工业互联、远程运维、数字化共享工厂等5G管理服务项目。20多年来完成了4000多个生产案例,凭借出色的创新和交付能力,商业版图迅速扩大。对于农机行业来说,原创的产品能够在性能、质量、智能化等方面具有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
原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机产品的原创研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原创的农机技术往往能够带来更高效、更精准、更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智能化、自动化的原创农机产品可以减少人力投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都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创对于农机产品来说至关重要,它是推动农机技术进步、满足多样化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鼓励和支持原创,农机行业才能生生不息,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灵魂之思:农机制造业要敢于在世界大市场中作泳者
我国农机市场规模虽大,但随着国内市场逐渐饱和,拓展国际市场成为必然选择。投身世界大市场,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增加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量。例如,我国农机产品出口规模逐年上升,从2016年的273.6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43.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36%,主要市场包括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机制造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存在差距。例如,国产谷物联合收割机上基本没有安装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而欧美的基本都有;国产收获机械无故障作业时间一般只有30 - 50小时,而欧美日本的可达100 - 200小时。
与农艺融合度不够,专业人才不足,缺乏统一标准和通用性配件等等。
破解之法在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智能化、电动化发展。紧跟全球智能化、电动化发展趋势,研发无人与智能化农机技术,推出电动农机产品,满足市场对高效、环保农机的需求。
深化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合作,进行技术转移和交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教育培养。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农机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引进海外人才:企业可以引进海外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完善标准体系。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制定统一的农机标准,提高农机产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使我国的农机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
练好内功:农机制造业拾人牙慧不如独辟蹊
当前我国农机产业虽已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但在技术发展程度和农机化总体水平上仍存在不足。生产企业众多但综合实力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技术应用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力匮乏。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以零星分散的个体农户为服务对象,农民经济实力有限,国家工业反哺农业政策使得农机产业经济积累偏低,缺乏基础研发的经济基础。同时,产业发展环境混乱,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空白和漏洞,尾随仿冒现象普遍,龙头骨干企业合法权益难以维护,打击了企业基础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众多企业选择拾人牙慧,仿冒甚至偷窃别人的成熟技术和现成产品,这不仅无法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还严重阻碍了整个农机行业的发展。
破解之法在于独辟蹊径。一是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巨大,以大蒜为代表的连片种植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跨度大、农艺差异大、标准不统一,农户需求也五花八门。如果企业只是跟随其他企业的脚步,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将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只有独辟蹊径,研发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的特色农机,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邳州农民对功能相对单一、分段式使用、适用范围更广的小型国产农机更感兴趣,因为这些农机能更好地适应他们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
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独辟蹊径意味着企业要进行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通过创新,企业可以开发出具有独特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宁晋的耕耘农机公司,经过技术人员持续攻关,推出集秸秆粉碎、起膜、筛选杂质、打包等功能于一体的残膜回收机,还装上了“智能大脑”,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该产品凭借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获得了市场好评。
三是推动行业整体发展。企业独辟蹊径进行创新,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能为整个农机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创新的成果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同时,创新也能激发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推动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独辟蹊径的路径,一是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目前特色农机研发存在基础理论、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产品创新。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研发工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例如,鼓励地方高校对现有专业设置进行科学化调整,担负起帮助企业推广、使用和改进现有产品的工作,像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在徐州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种植上积累了不少创新经验。
二是适应农业产业个性化要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和需求,研发适应当地环境的农机产品。对于丘陵山区,应加紧研发适用的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对于特色农产品种植,要开发针对性强的农机设备,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技农艺融合,促进特色农产品丰产丰收。
三是关注市场趋势和用户需求。企业要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动态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营销活动。既要关注当下市场的现实需求,也要适时激活市场潜在需求。在营销服务上,要关注合作社、农场、庄园、农机专业户等各类合作组织的差异化需求,突出强调时效性和便捷性,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环保节能、适用高效的产品和热情周到、快速便捷的服务保障。
四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除了传统的销售模式,企业可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租赁模式。像日本洋马农用机械代理商推出“瘦身”后仅有基本功能的分段式收蒜机,可用于多种作物的收获,农民可购买也可租用,这种模式可以降低农民的使用成本,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祭出农机制造业“三招”,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却可以使之脱胎换骨,成为森林之王者。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