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农机)的普及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但随之而来的故障问题也困扰着许多农户。农机一旦出现故障,轻则延误农时,重则造成经济损失,而责任归属往往成为农户、经销商、生产商之间的争议焦点。究竟谁该为农机故障负责?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使用不当?抑或是维修服务不到位?
一、农机故障的主要责任方
1. 生产商:产品质量缺陷是根本问题
如果农机故障源于设计缺陷、制造工艺不达标或关键零部件质量不合格,生产商应承担主要责任。例如,某品牌拖拉机因变速箱设计缺陷导致大规模故障,厂商最终召回并赔偿用户损失。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消费者可向生产者或销售者索赔。农户若能提供专业机构的鉴定报告,证明故障由产品固有缺陷引起,即可依法维权。
2. 销售商:未尽告知义务或虚假宣传
部分经销商为促成交易,可能夸大农机性能或隐瞒产品缺陷。例如,宣称某款收割机“适合山地作业”,但实际仅适用于平原,导致机器频繁故障。此类情况下,销售商需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产品信息。若农户因误导性宣传购买不适用机型,可要求退货或赔偿。
3. 使用者:操作不当或保养缺失
许多农机故障源于用户操作失误或保养不足,例如:
未按说明书操作(超负荷运行、错误燃油);
忽视定期维护(未更换机油、滤清器堵塞);
私自改装(加装非原厂配件导致系统故障)。
此类情况通常由用户自行承担责任,尤其是超出保修期或人为损坏的情况。
4. 维修服务方:技术不精或配件以次充好
若农机在维修后短期内再次故障,可能是维修人员技术不足或使用了劣质配件。此时,维修方应承担相应责任,农户可要求返修或索赔。
二、责任认定的关键因素
1. 是否在保修期内?
保修期内:非人为损坏应由厂商或经销商免费维修。
保修期外:用户需自费,除非能证明故障在保修期内已存在但未解决。
2. 是否有专业鉴定报告?
责任认定常需第三方机构(如农机鉴定站)出具报告,明确故障原因。例如:
发动机烧毁是因散热系统设计缺陷(厂商责任)?
还是因用户未及时更换冷却液(用户责任)?
3. 是否留存完整证据?
购买合同、保修卡;
维修记录、故障照片或视频;
与厂商、经销商的沟通记录(如微信、电话录音)。
三、现实困境:农户维权难在哪?
1. 鉴定成本高
专业农机故障鉴定费用可能达数千元,许多农户因成本放弃维权。
2. 举证难度大
农户往往缺乏技术知识,难以证明故障源于产品缺陷而非使用问题。
3. 厂商推诿扯皮
部分企业以“操作不当”为由拒绝保修,甚至拖延处理,导致农户错过最佳维权时机。
四、如何有效维权?
1. 协商解决
先与经销商或厂商沟通,要求维修、更换或补偿。
2. 投诉渠道
消费者协会(12315)
农业农村部门(农机投诉热线)
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问题举报)
3. 法律途径
若协商无果,可依据《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起诉讼,并申请司法鉴定。
4. 购买保险降低风险
部分保险公司提供农机故障险,可减少因意外损坏带来的损失。
五、结论:责任明晰才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农机故障责任认定不能“一刀切”,需结合产品、使用、维修等多方因素。厂商应严把质量关,经销商需诚信经营,用户则应规范操作并做好保养。同时,政府应完善农机质量监管体系,降低农户维权成本,推动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
唯有责任明晰、维权畅通,才能让农户真正“用得好”农机,而非“修不起”农机。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