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加快构建食物与营养供给保障体系

分享至

保障食物与营养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已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和“吃得健康”转变,但伴随着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和营养健康需求提升,粮食供求紧平衡、居民食物营养健康素养不高、营养与健康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不容忽视。有必要从食物生产、食育教育、健康服务等多个方面着手,夯实优质粮食和食物生产基础、改善营养健康环境、深入拓展营养与健康公共服务,从而全面系统地构建食物与营养供给保障体系。

一、夯实优质粮食和食物生产基础

构建营养型农业产业体系是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和营养化加工的重要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食物消费需求逐步向追求营养健康的方向转变,食物与营养消费升级提高了居民对优质食物的大量需求,使得有机大米、强筋小麦、富锌食物等新品种以及营养价值更高的功能性粮食需求大幅增加,农产品供给、农业生产和经营业态等都要跟着转过来。当前我国农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大路货居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创建农业品牌,持续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以下简称“三品一标”)显得尤为重要。在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方面,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总体供应充足,但存在产需错配现象,部分优质品种供应不足,优质专用强筋小麦进口依存度较高,不能满足居民对优质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三品一标”建设,有助于夯实农产品质量基础,满足居民食物营养优质化需求。在农产品营养化加工方面,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有待创新,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营养成分流失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市场对于品质和营养价值的需求,加强营养化加工,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农产品储存和物流运输等方面,一些农产品由于贮存和运输等环节不能保持足够的干燥和温度,导致腐烂变质、品质下降等问题频发,加快智能化仓储和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率、提升农产品品质、减少损耗浪费。

提质增效,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优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刻不容缓。为更好满足市场日益多元化、优质化的需求,应以消费端需求变化为出发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不断完善营养型农业产业链条,推动生产、收购、储备、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实现需求端和生产端相互适应的良性循环,促进营养型农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立足各地区自身优势,优先选择高标准农田进行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结合“三品一标”强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把取得“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优先条件。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载体,搞好营养化深加工和综合开发,打造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广绿色、低温、智能储粮技术设施,推行分类专仓存储,大力发展适度加工,减少资源浪费和营养流失,提高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完善物流网络,畅通优质粮食消费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改善营养健康环境与条件

我国人均能量、蛋白质及脂肪供应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整体得到了较大改善,但营养健康条件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食育教育体系不完善、生活成本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导致居民营养健康相关知识普遍较低、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仍不容乐观、低收入群体和老年群体的食物营养供给缺乏有效保障。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1.87%,其中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9.11%,加强食育教育,有助于提升居民营养健康知识水平,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问题仍然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持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保障农村学生营养,是提升未来人力资本质量、缓解收入差距、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措施。此外,现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收入的差异化,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负担得起营养充足的健康膳食,充分保障低收入人口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食物购买能力,有助于全面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

深入实施对重点人群的膳食营养改善措施,将营养教育和经济补贴结合起来,全面优化居民营养健康条件。加强食育教育,引导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预防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借鉴日本食育教育的做法,从娃娃抓起,让孩子接受食物营养相关知识的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充分利用好学校及社会各方宣教资源,建设营养与健康学校,加大对学龄儿童尤其低龄段儿童的营养与健康教育。完善和创新居民膳食营养改善举措,继续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有条件地区逐步扩展至城市地区。针对低收入人群,可通过实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开展食物援助计划以满足其基本的食物营养供给需求,确保易返贫致贫等低收入人群食物供给和营养不断改善。针对未来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实施高龄津贴来探索对老年群体的膳食营养改善措施,大力推进老年营养改善工程,开展常态化营养健康科学宣教活动,捐赠营养产品,进一步改善老年人营养健康条件。

三、深入拓展营养与健康公共服务

营养与健康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对提升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尤为重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占总人口的22%,《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有近半数老年人营养状况不佳,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的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小觑,相应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然而,一些地方存在医养结合服务动力不足等问题,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多渠道拓展专业人员“供给量”有助于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与此同时,我国存在营养师和营养指导员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明确规划至2030年,每1万人配备1名营养指导员,未来专业营养指导员的需求达到14万以上,当前我国仅培育了5万余名营养指导员,人才缺口巨大,加快完善营养师、营养指导员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营养专业岗位职业化发展,满足国人健康服务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此外,我国大部分集体供餐单位和餐饮外卖等食品生产经营者缺乏营养专业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应聘请营养专业人员,开展膳食营养指导,推广科学配餐、合理膳食等理念,保障广大居民的膳食营养健康。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对相关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和指导。

构建营养健康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以及完善营养指导员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是提升全民营养健康水平的民生工程。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加大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力度,开展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技能培训,探索开展“养老顾问”服务,鼓励具备相应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医养护理服务,将医养结合作为推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任务。加快完善和落实营养师和营养指导员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针对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营养指导服务,鼓励集体配餐单位配备营养配餐员,引导合理搭配饮食,向全社会和食品产业发起以减盐、减油、减糖为主题的合理膳食行动倡议,鼓励商店开设低脂、低盐、低糖食品专柜,大力开展健康烹饪模式与营养均衡配餐的示范推广活动。加强对餐饮外卖行业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升餐饮外卖品质,促使餐饮外卖营养健康化发展,从而全方位提升我国营养与健康公共服务水平。

作者:丁钢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壮大特色产业 推进乡村振兴 白山市“三农”工作亮点纷呈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重庆农委
932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