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对丰产增收起到决定性作用。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以下简称“黑土耕地体系”)的专家们不断升级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推进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夯实我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压舱石”和“稳压器”作用。5月30日,记者采访了黑土耕地体系首席专家韩晓增。
韩晓增表示,2024年黑土耕地体系将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把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一些技术嫁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去,农田生产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肥力、地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让高标准农田更高产;另一方面是结合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进行黑土地保护,实现中低产田的产量提升。
韩晓增介绍,我省如果全部解决内涝问题,将释放大约60亿斤的粮食产能。所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内涝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内涝?韩晓增告诉记者,主要是深翻深松,增加土壤保水蓄水能力,其次就是要平整土地。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在应用“龙江模式”秸秆深翻深混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使黑土层变厚、变软、变肥。同时也要合理使用测土配方施肥,各种措施进行精准搭配,节本增效,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使整个农田的生产力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黑土耕地体系专家在设想的“龙江模式”由1.0向2.0转变的一个根本性措施。目前在黑河市爱辉区等地建立统筹技术统筹实施的示范基地,预计将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一方面我们要向高标准农田要产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升中低产田的综合产能。”韩晓增说,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主要也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水田部分,利用我们黑龙江省南部、中部和北部引嫩工程,将嫩江的淡水引入到松嫩平原盐碱比较重的地区,将优质的淡水注入到农田中,同时经过搅浆,建立水田的淡化表层,有利于水稻生产。最后通过排水减轻整个区域的盐碱总量。在微观上来讲,我们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通过淡水的管理和耕作相结合,淡化表层,降低盐碱为害程度。同时在盐碱地里增加水稻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团聚结构形成,对洗盐降碱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二是在旱田这部分,又分成两种。一种是生产粮食作物的这一部分农田,主要是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部分低洼易涝的地方,秋季使用深翻,割断农田毛管水,防止返盐,使盐碱反应程度大幅度减轻。在一些盐碱比较重的旱地实行客土改良,增施有机肥,增加抗盐碱、耐旱的品种,以此实现盐碱地高效利用,使盐碱地地区的粮食单产大幅度提升。另外一部分是草原,主要是浅翻轻耙改良盐碱草地。在被破坏的盐癍碱癍土壤上主要实行羊草移栽,控制地表裸露盐碱加重情况。羊草(碱草)作为先锋植物能够覆盖盐癍碱癍土壤,使草原覆盖度增加,增加草原产草的种类和产量。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