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那个春天,《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像一阵暖风,吹醒了江淮大地上沉睡的田野。彼时我还在淮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跟随着父老乡亲插秧。还记得村口老槐树下,几位老汉蹲在土坯墙根,抽着旱烟议论:“这铁疙瘩能比牛听话?怕是城里人哄咱庄稼汉的玩意儿。”这是我儿时的记忆。十二前的那个深秋,我从农大毕业,入职了省农机推广总站,作为一名刚入职的农机推广员,在办公室里第一次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文本,彼时《促进法》已颁布九周年。泛黄的纸页上,“促进”二字力透纸背,仿佛在诉说一个时代的承诺。21年前的安徽农村,田间地头还常见老牛喘着粗气拉犁的身影,农民们弯腰插秧、挥镰收割的背影构成了一幅沉重的“农耕长卷”。而今,当我站在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看着北斗导航的插秧机在稻田里画出笔直的轨迹时,突然意识到:这部法律,早已化作春泥,滋养出安徽农机化的万千气象,那些质疑声早已化作岁月里的尘埃。
(1)初入农机战线,一盏马灯照亮的执着
站里的老同志说2004年,他刚到皖北怀远县推广小麦联合收割机。记得那年麦收时节,烈日炙烤着大地,我他带着两台崭新的收割机来到张庄,却遭到了老农张大爷的白眼:“机器能收麦?我家的黄牛可比这铁家伙靠谱!”他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他操作,直到深夜用马灯照明调试机器。当第一车金灿灿的麦粒倾泻而出时,张大爷抹着眼镜片上的汗珠说:“这铁牛,真行!”那一刻,我读懂了《促进法》里“推广使用”四个字的分量——它不仅是法律条文,更是对农民利益的庄严守护。
(2)政策春风化雨,安徽农机化的“黄金二十年”
《促进法》实施后,安徽农机化驶入快车道。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24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72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6%,其中天长市以94.69%的耕种收储综合机械化率领跑全国。在六安市,通过“育秧贷”和“插秧机专项贷”,短短五年新增工厂化育秧中心124个,插秧机1417台,让“机器换人”从口号变为现实。更令人动容的是,全省300余家农机合作社、上万家农机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不仅是“铁牛”的驾驭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开路先锋”。
(3)丘陵突围,让“无机可用”成为历史
安徽的丘陵山区曾是农机化的“硬骨头”。在皖南山区,我曾目睹茶农背着竹篓攀爬陡坡采茶的辛劳。但《促进法》第十四条“因地制宜发展适应丘陵山区特点的农业机械化”的指引下,一场“宜机化改造”攻坚战在大别山腹地打响。舒城县千人桥镇通过“小并大、短并长”的地块整理,让履带式采茶机开进茶园;萧县投入省级专项资金,为山区农户补贴购置微型旋耕机、果园管理机,让“机器进山”不再是梦想。如今,全省丘陵地区机械化率从2010年的不足50%跃升至70%,山乡田野处处回响着“铁牛”的欢鸣。
二、法律护航,破除桎梏,让科技之光照亮田野
(1)“研发推广服务”链条的涅槃
《促进法》第二章专章规定“科研开发”,这为安徽农机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全面梳理农机发展需求,编制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各61项。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1275万元,实施“新型农机推广应用”项目。依据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开展轮履复合式混合动力机械等42项补短板农机装备研发,研发任务已经落实到各市农业农村局和农机生产企业。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萧县共建的“智能农机示范基地”里,搭载北斗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正在试验田里“精准作画”;在芜湖,安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攻克了油菜机械化播种难题,研发的“窄行密植播种机”让油菜种植效率提升3倍。更可贵的是,法律强调“推广应当尊重农民意愿”,这让我想起在推广秸秆还田机时,我们组织农民代表到试验田实地对比,用“一亩地多打200斤粮”的事实说服了质疑者——这正是法律“以人为本”精神的生动实践。
(2)从“管机械”到“管服务,社会化服务的破局之路
曾经,农机推广只是“卖机器、教操作”,而《促进法》第五章“社会化服务”条款,让我们的工作有了更广阔的天地。2024年全省遴选认定204个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建立765个农机抗灾救灾应急作业队。在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引领下,坚持增数量扩规模、提质量促规范,全省支持建设育种中心147个,烘干中心195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25个;累计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977个、育秧中心840个、烘干中心762个。在六安市大地农事服务中心,我看到的不仅是农机具的“大集合”,更是一个“农业服务生态圈”: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农资统购、粮食烘干、品牌销售“一条龙”服务。正如法律所倡导的,“农机服务要向产前产后延伸”,这种模式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了“无缝对接”。一位种粮大户感慨:“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种田成了体面的事业!”
(3)安全与温度并重,法律的“民生温度”
《促进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加强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在基层,我亲历了“变拖”整治的阵痛与新生。十年前,非法改装的变型拖拉机横行乡间,安全隐患触目惊心。如今,通过“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仅2024念一念全省补贴报废农机3.39万台,补贴报废并更新同种类农机1400台,受益农户2.75万户,上道路拖拉机全部纳入“户籍化”管理,变型拖拉机实现“账面清零”。更让人欣慰的是,法律推动的不只是“机器安全”,更是“人心温暖”——在宿州,农机部门联合保险公司推出“三夏三秋”免费送检下乡,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给农机“体检”,这正是“促进法”守护民生的最好注脚。
三、农机人的心路,在田野上书写忠诚
(1)那些被农机改变的人生
记得2021年在泗县驻村时,贫困户黄大爷握着我的手说:“以前种地全靠我一人,现在买了拖拉机,我一个人也能撑起百十亩地!”如今他的家庭农场已发展到100亩,儿子通过农机驾驶培训考取了操作证,在家门口就业。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农机化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促进法》第三条“保障农民权益”的立法初衷,在这些故事里熠熠生辉。
(2)在质疑声中坚守信念
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机时,有村民质问:“你们推广的机器,把秸秆打碎了,地里不就光秃秃的?”我们带着他们去试验田看土壤检测报告:有机质含量提升了,小麦亩产增加了。这让我明白,法律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权力,更是责任——要用科学说话,用事实服人。正如《促进法》第十条强调的“推广应当经过试验、示范”,我们推广的每台机器、每项技术,都经得起土地的检验。
(3)与时代同行的老兵心声
从“手扶拖拉机”到“无人农场”,从“人海战术”到“智慧农业”,亲历了安徽农机化二十年的沧桑巨变。但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初心。去年在萧县北斗导航农机示范基地,我看到“90后”农机手小张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他说:“爷爷那辈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爸爸那辈人开拖拉机,而我要让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这代际传承的农机人精神,正是《促进法》最鲜活的注脚。
站在二十一周年的节点上,安徽农机化正向着“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目标加速奔跑。但挑战依然存在:经济作物机械化率不足,山区农机“下田难”问题尚未根治,年轻农机手断层隐忧浮现……这些都呼唤着《促进法》的进一步完善与落实。我期待,未来的法律修订能更关注“农机+数字技术”融合,更重视“农机人才培养”,让“机械强农”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结语:农机人永远在路上)
《促进法》颁布二十年,这部法律于我已不只是案头文件。它化作了江淮两岸的稻浪翻卷,化作了农机库房里的斑斑油渍,化作了老乡们数钞票时的笑脸,化作了我在无数个深夜修改推广方案的台灯光晕。那些曾经用脊梁扛起中国农业的老辈人,终于能直起腰杆,看着钢铁巨兽替他们亲吻大地;而我们这些农机人,何其有幸成为这场变革的摆渡者。
有诗云:
廿载耕耘伴铁牛,
江淮处处起宏猷。
曾忧瘦马耕寒月,
今喜肥田走巨流。
白发未移推广志,
赤心长系稻粱谋。
若问此情何处寄?
千重麦浪是乡愁。
夕阳沉入地平线时,合作社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撒在黑土地上的星星。我知道,明天的田野上又将响起新的轰鸣,而我和无数农机人的故事,永远不会有终章。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