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规划缺乏刚性,相关产业用地尚未纳入乡镇总规或新市镇规划或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产业用地具体操作路径还不明确。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受限于建设用地指标总量控制,现有政策中每年5%建设用地用以支持产业发展,但很难用于农业发展领域,主要原因是农村产业发展用地的直接经济效益低,各区供地积极性不高,乡村规划引领不够等。
2、用地供给不足、管理弹性不够。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需要仓库、场地及管理用房等;另一方面,栽培模式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化设施装备的广泛应用也需要硬化部分土地,但农用地供给相对不足。以花卉生产为例,汉中市花卉产业前途光明,现代化花卉生产需要硬化土地,但现有农业用地政策不准硬化,而设施农用地备案指标有限,严重制约了花卉产业旺盛发展。
3、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缺乏积极性。土地流转承包后,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相关土地政策不稳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约束机制也不到位,给经营者投入与生产带来风险,导致签订长期流转合同的意愿普遍不强,也影响了新增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为适应规模化发展和家庭农场推动,各地土地宜机化改造方兴未艾,国家和省级财政配套投入不断提高。但由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尚处于新生事物阶段,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给家庭小农户带来的利益不够突出,形成了“上热下冷”的不利局面。
二、农业产业被误认为主要污染源
从社会对农业环保工作的理解和对农业污染源的认定来看,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已经阻碍了农业产业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
1、在养殖业领域,由于存在认识误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在环保治理中常遭“诟病”,往往简单地将养殖业作为污染源搞“一刀切”,进行取缔、关停、禁止或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畜禽养殖业的加速退养,水产养殖业也是如此。将养殖业简单地归为“污染源”是欠科学的,搞“一刀切”更不可取。合理规划养殖业空间布局,科学利用畜禽粪污制成的有机肥,不但不会造成环保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农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养殖业“受伤”,也影响了种植业生态循环发展和地力改善。
2、在种植业领域,随着近年来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耕地质量和地力稳中有升,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较小。但对标本地绿色农业发展的目标来看,耕地质量总体状况仍待改变,绿色防控技术有待提升,种植户用地养地意识普遍缺乏,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仍然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和化肥,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较重、耕作层变浅和板结现象较为突出,持续推进减肥减药工作任重道远。农业环保问题,根本上需要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来解决,通过科学、合理、到位的约束机制来解决,从促进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简单采取禁止、退养等做法不可取。
3、产业环境束缚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1)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例,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园艺场、种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10亩以上,其中果树为30亩以上)面积尚不到20%,散户种植占据主体地位。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
2)农业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例,近年来在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实现了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的巨大进步。但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实现了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主体中,并没有在广大散户中普及。通过这一方式销售的大米数量不多,生产主体的参与度不高;蔬菜田头交易的比重依然较大,采用订单农业生产量依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亟待建立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体系。
3)项目扶持重点有待进一步聚集。近些年来国家对农业产业扶持性投入逐年提高,但撒“胡椒面”的现象并未改观。项目扶持重点难以聚焦在已形成的特色产业上,导致优势产业项目规模偏小、过度分散、总数偏多现象至今并无改观,资金使用“撒胡椒面”现象不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之路。
三、融合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农民增收遭遇瓶颈
1、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收能力低。现在农民增收主要靠农外就业工资性收入,这种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农业成为“副业”,农业的兼业化越来越突出,专业化的职业农民占比凤毛鳞角,从农业长期发展看是不可持续的。各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休闲、旅游、农家乐餐饮、民宿等配套设施不足,农民收入仍主要依靠农业初级产品,农民增收遭遇瓶颈。
2、仍然缺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落地性政策。随着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质优廉价农产品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不容小觑,有些方面“外来和尚”成主体(如大豆生产)。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尽快改变,且蔓延开来,对中国人的“饭碗子”安全构成严峻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农业势必要走规模化、家庭农场化、机械化融合发展之路,推广农业生产主体的专(职)业化。但这一过程受我国地少人多等特殊国情制约,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伴随着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推进过程还存在诸多障碍,以民宿业发展而言,目前各地虽然已经制定了乡村民宿发展指导意见,但尚缺乏统一的民宿发展规划和行业评级标准,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日常监管不力。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宿尚未取得合规证照,处于“黑户口”状态。另外,在休闲农业试点项目中,反映集中的问题是乡村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照搬城镇项目的技术规范进行审核和报批,如绿化覆盖率、停车位面积、消防供水、供电配置、建筑高度、装配式建筑等,急需制定乡村建设导则,明确乡村建设项目审批规范。
3、务农人才匮乏,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偏低
目前,农村人才进城是大趋势,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源动力。但由于我国新型专业化、职业化农民的培训、教育滞后,造成农业产业发展人才“空壳化”,且有加重态势。受限于农业从业人员匮乏、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等问题。农业从业人员中,以386061为主体,使一些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严重制约,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使之动能不足,“缺钙”严重。以粮食生产为例,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59.69岁,其中平均年龄最高达70.88岁。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领域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普遍超过60岁。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失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受限,阻碍了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从农业装备方面看,除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外,水果、鲜食玉米等用工量大且相对集中的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替代不足。这种青黄不接和落后生产力现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四、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议省、市、县三级联动,建立“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领导组织机构,市、县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部门承担机构日常工作,综合协调落实有关事项,发改、财政、工信、国土、粮食、畜牧、林业、供销、金融办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细化工作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
2、加大政策扶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培育龙头。建议各涉农部门制定相应的支持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实施办法,在资金、土地、用电、科技、人才培训等方面落实完善优惠政策、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为遏制土地撂荒半撂荒漫延势头,牵头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让农户分享生产、包装、加工、储运、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利润,进一步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使宝贵的土地资源成为产业集群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的新引擎。
3、完善产业体系,提高竞争能力。
一要强化基地建设。选择基础条件好、比较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生产区,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宜机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上下游链条,培育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着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集群。
二要提高竞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比较利益原则调整生产结构,逐步实现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提高品质、连片生产、形成规模,建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产业集群。
4、多方共同努力,破解制约瓶颈。
一要加快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大力培育土地流转主体,加快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并向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适当倾斜,对农业龙头企业优先考虑。
二要强化金融支持。建议政府部门在搭建平台、畅通信息、提供保障、营造环境和加大公共财力投入上多想办法,金融部门在加大投入、创新产品、完善服务上加大支农力度。
三是引导民间游资投入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民间社会游资规模大,一些游资过度投机,恶意炒作,造成了“蒜你狠”、“豆你玩”、“葱你跨”、“猪过山车”等社会经济怪胎,对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其过度投机的本质是民间游资找不到投资”热点“,被误导上旁门左道。这一现象如果不能尽快改变,其对农业产业集群等实体经济的伤害,就如疯狂的“过山车”,会使“伤口”不断“流血”。因此,只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有前景明朗的具体项目,就要下大力气引导其投入,一方面为农业产业集群“强筋壮骨”,另一方面发挥其“聚沙成塔”的“黑马效应”。
四是农业产业集群链条的各环节应在诚实守信、规范运作、履行约定、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担保创新上加强自身建设,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形成合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理顺体制、建立利益机制、完善制度,形成自我约束与管理系统。让农业产业集群获得稳定增长的机制,以促更上一层楼。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