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在去年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三农”工作中地位和作用。要实现上述目标,发展农机化新质生产力成为焦点。据此疏理出发展农机新质生产力五大战略重点:
1、抓好科研体制创新,支持农机新质生产力发展
建设更多农业装备创新“联合体”。统筹农业科研院所、企业及地方资源,一体化配置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整合组建集农业装备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提质增效。打好农业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当前,国际农业装备已进入“智能农机+数字农业+信息化+无人农场”的“4.0时代”,要“集合产学研优势力量,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协同上中下游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培育高端优质专用新产品,降低农业装备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升农机企业国际竞争力。
2、推进“数农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重点在“三个化”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和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建好用好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农事服务“一张网”,推动农业大数据转起来、用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更加精准高效。
二是推进生产数字化转型。集中资源和力量攻克大田、园艺作物传感器瓶颈技术,加快“数字农情”建设,构建系统配套的智能温室集成技术体系。针对规模农田、温室大棚推广种植环境监测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土壤作物智慧管理等技术装备,建设一批“无人化农场”。大力发展装备化养殖,在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场批量建设“无人化牧场”“无人化渔场”。
三是加快技术产业化进程。紧跟世界智慧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以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为依托,聚焦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传感器与测控终端设计及制造、农业软件与新兴信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培育工程,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融合发展,为发展智慧农业提供强大有力的科技装备支撑。设施农业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食物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向非耕地要面积、向立体要空间,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加快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统筹推进老旧设施改造和提档升级,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3、聚力“机械强农”,着力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
习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加快先进农机装备创制应用,着力补链、稳链、强链,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促进提高农业生产力。具体突出“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卡脖子”技术攻坚突破。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打造标志性高端农机产品为抓手,深入实施专项研发攻关项目,将高端精密液压件、农业智能传感器、大型高效复合型农机具等关键部件和整机装备列入,用好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领域的先进成果, “清单式”推动一批关键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国产化替代。
二是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发力。建立“产业界出题、科研界答题”机制,探索“揭榜挂帅”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成立联合体,鼓励共同申报绿色智能化农机重大研发项目,促使成果及时转化,实现市场需求、研发、推广的同频共振。对农机人才培养规模大、“新农科”“新工科”融合优势明显的高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重点实验室。三是注重“专精特新”一体推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农机装备,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广应用,加大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小型智能农机研发与推广,加强“数据上云”,促进创新迭代。同时,深入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地流转、土地整理、服务体系建设等与智能化农机应用结合起来,推动绿色智能农机装备更大规模普及利用。
四是注重“政策直补”扶持激励。加大对绿色智能农机设备补贴力度,深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在补贴资质方面突出农机科技自主创新,拓宽农机创新产品取得补贴资质条件,对高端绿色智能创新农机产品开辟绿色通道。
4、强化“双轮驱动”,切实用好科技这一利器
在科技创新上,要更好统筹点与面。“点”上求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生物育种技术、现代农机技术、智慧农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面”上抓推广,立足现有的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堵点卡点,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农民实际收益。
5、持续加强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习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随着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业态迭代升级,按学科、按领域、按专业的传统农技人才培养使用模式面临挑战,“三农”发展急需的跨行业、跨领域、跨业态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匮乏。要充分发挥江苏农业科教“富矿”优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夯实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人才支撑。
一要坚持立足全局服务发展。聚焦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细分供求缺口,通过“三个一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即培养一批具有原创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科技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能够在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体系中挑大梁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服务农业农村的乡村振兴实用人才队伍,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相适应相协调。
二要坚持综合施策推动发展。健全城乡、区域、校地校企间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机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推动工程、项目、资金等要素与农业农村人才一体化配置,坚持本土培育与外来引进相结合,实现人才队伍共建共享共用,集聚发展合力。
三要坚持守正创新引领发展,在落实中央明确的各项人才政策“规定动作”基础上,做好农业农村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自选动作”,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形成人才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