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危害
水稻叶鞘腐败病简称鞘腐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最早于1922年首次记载于我国台湾省。其后,在日本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各产稻国家相继发现。在我国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发生较多,尤以中稻及晚稻后期受害较重。杂交稻及其制种田发生也很普遍。由于水稻叶鞘腐败病发生于孕穗期剑叶鞘上常常引起水稻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变劣,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一般流行年份减产10%~20%,严重者可高达50%以上,有的甚至绝收。
1974年早稻抽穗期间,在江苏镇江和苏州等地区种植的二九青、矮南早1号品种上,剑叶叶鞘上普遍发生紫褐色斑块,许多田紫鞘株率达60%以上。叶鞘变紫引起叶片早衰枯黄,光合能力减弱,结果不实率增加,千粒重降低。2000年以后,杂交水稻在各地迅速发展,杂交稻的紫鞘、烂鞘也相当严重。诸葛根樟等(1991)认为,其病原菌与水稻叶鞘腐败病的是一样的,并认为如果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往往造成组织坏死,出现叶鞘腐败病症状;而从自然孔口侵入的往往造成细胞死亡,则出现紫鞘病症状。
症状
叶鞘腐败病从水稻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主要在孕穗初期和扬花期剑叶叶鞘发病造成严重危害。
幼苗染病,叶鞘上产生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种子带菌,多数先感染不完全叶,随后新出叶鞘发生褐色病斑,严重的可导致死苗。
分蘖期染病,叶鞘上或叶片中脉上初生针头大小的深褐色小点,扩展后形成菱形深褐色斑,中间颜色较深,边缘浅褐色。叶片与叶鞘交界处常呈现褐色大病斑。
孕穗至抽穗期发病,剑叶叶鞘首先罹病且受害严重。发病初期产生暗褐色斑点,扩大后颜色黄、褐,浓淡相间,呈现虎皮斑状大型斑纹,中心部分颜色较淡,最外围褪成黄绿色,边缘暗褐色至黑褐色,较为清晰,是叶鞘腐败病的典型症状。轻者呈包颈半抽穗,造成减产;严重时病斑蔓延至整个叶鞘,形成枯穗或半包穗,包在鞘内的幼穗部分或全部枯死。湿度大时,在病叶鞘表面以及内部的幼穗上均可产生白色略带粉红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穗难以抽出,结实很少或基本不结实穗颈、枝梗、谷粒上的症状多为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叶鞘腐败病病状易与纹枯病混淆,区别之处在于:
1>叶鞘腐败病后期发生在剑叶叶鞘上,而纹枯病多发生在下部叶鞘上;
2>前者病斑似虎皮纹斑,褐色斑纹相间明显;后者病斑云纹状,灰白色;
3>前者病部的病征为白色略带粉红色的霉状物,而后者主要为菌丝体,在后期纠结形成颗粒状褐色菌核。
防治技术
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治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和农业栽培管理措施相结合的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品种不同水稻叶鞘腐败病发病率差异很大,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抗病丰产品种。选栽早熟、穗颈长、抗倒、抗(耐)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早稻可选用浙辐862、原丰早、二九丰、四梅4号、沪南早;晚稻可选用加湖5号、农试4号等抗病品种。
2.清除田间病株残体
对上年发病地块,及时处理病稻草;发病重的稻田,及时清除稻草残体及田间稻茬。稻株残体用作堆肥时,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后再行施用。铲除田边和水沟边的杂草。
3.加强田间管理
搞好健身栽培,提髙水稻植株的抗病力。实行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氮肥与磷、钾肥配合施用,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做到分期施肥,防止后期脱肥、早衰。沙性土壤要适当增施钾肥,使水稻生长健壮,增强抗倒能力。杂交稻制种田的母本要及时喷施赤霉素,促进抽穗,防止出现包颈穗。对易倒伏品种及时做好排水晒田,降低田间湿度。积水田要开深沟排水,一般田要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使植株生长健壮,后期不贪青。
4.治虫防病
应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及虫情预测预报,结合苗情及时喷药防治害虫,避免害虫的咬伤诱发病害发生。
5.化学防治
1>种子消毒 可结合防治其他水稻病害,进行种子消毒,以减少菌源。可用25%咪鲜胺乳油,对杂交稻种用2000倍液浸种12~24h,浸种后直接催芽;或用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浸种20~24h捞出后洗净、催芽、播种。
2>成株期喷雾 水稻破口到齐穗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以病丛率达到30%为施药防治指标。喷施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量60g;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量300g;或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量900~1125g;或25%咪鲜胺乳油,每公顷用量900~1125g,以上药对水喷雾,间隔10d,防治1~2次。还可兼治穗颈瘟、水稻叶尖枯病和稻曲病等。
本文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文字与图片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END -
出品: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