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安徽池州 G0321 德上高速发生小米 SU7 碰撞起火事故,致三人死亡。4 月 1 日,小米公司及其创始人雷军均对这起事件做出回应。不过由于目前案件仍在调查过程中,事故原因和最后的责任归属尚不明确。但本次事故所引发的关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还是再一次引发了全民关注。
对于农机行业来说,小米此次“智驾”引发的事故,对于近年来过于追逐农机智能化的人士也提了个醒。当下,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下,农机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卷入智能化的漩涡。智能化被视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众多企业和从业者纷纷投身其中,大力宣扬农机智能化的无限前景,似乎农机不谈“智能”就无可以谈、谈之无味、谈之无光。然而,小米 SU7 事故提醒农机行业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切不可盲目乐观、过度宣扬甚至鼓吹,而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前行。
农机最基本的功能是行驶与作业,底线是人的安全。我们推广智能农机,同样首先是机手的安全,其次才是提高效率、精准作业、降本增效、降低机手劳动强度等方面。现实中,一些企业出于竞争之需,为了突出宣传效果,将辅助驾驶功能夸大为高阶的智驾。笔者在工作中就发现,很多企业在申报有关项目时,有意无意地混淆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概念,背后要么是真的不知道,要么是故意夸大宣传。由于现实中“自动驾驶”错觉盛行,导致很多行业人士对智能化技术的实际水平产生误判,特别是一般的普通农机手更是一头雾水,放松了应有的警惕,反而可能造成智能变得不安全。
按有关技术划分,目前智能驾驶分L1至L5等级,其中L1级至L2级为辅助驾驶;L3级及以上为有条件的自动驾驶;L4级在绝大部分场景下车辆可实现自动驾驶,且不需要驾驶员干预;L5级则是完全自动驾驶。目前,全球企业仍处于突破和完善L3级的阶段。
农机行业近年来在智能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智能化农机设备,如自动驾驶拖拉机与收获机、智能喷灌系统、无人机植保与播种等,确实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便利。以自动驾驶拖拉机为例,它能够精准地按照预设路线进行耕种、播种等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的精度和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特别是在东北、西北等广袤的农田里,机手可以短暂性的离开方向盘减轻劳动强度。农用无人机更是智能化设备的代表产品,能够克服山地丘陵等地形障碍、快速完成大面积农田的病虫害防治和撒种等工作,在提高防治效果、提升撒种效率的同时,降低人工成本。这些智能化农机设备的应用,无疑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农业朝着现代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我们在看到智能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与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类似,农机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技术同样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目前的农机智能化技术,无论是传感器的精度、算法的可靠性,还是对复杂农业环境的适应性,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行业和企业切不可在技术未成熟时,过度追求营销效果,将农机行业的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技术包装成远超其实际水平的产品。
同时,我们要看到,跟汽车产品相比,农机的应用场景完全不一样。除了行走功能,农机还要面对更加恶劣的气候与作业环境挑战,田间作业环境并不像某些业外人士想象的那么容易土壤条件、作物生长状况、天气变化等因素都会对农机的运行产生影响,作业时碰到电线杆、墓碑、石头、淤泥等是常见的现象。以农机自动驾驶技术为例,在遇到农田边界不规则、障碍物难以识别、信号干扰等情况时,现有的技术可能无法保证农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如果农民过度依赖智能化农机,在面对这些突发状况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很可能导致农机损坏、农作物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此外,由于农机作业对象是植物生命体,需要极高的“智能”认知辨识度。因此,农机行业的自动驾驶,需要结合行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研发。但不管如何,安全是第一位。这里面既包括人身安全,也包括作物安全与农业生产收益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农机智能化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令人担忧。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匆忙推出智能化农机产品,导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故障。一些智能农机设备系统的传感器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出现数据不准确的情况,从而影响作业效果。一些无人机植保设备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信号中断而失控,对农田和周边环境造成破坏。这些问题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农机智能化的推广和应用。
农机智能化的推广还面临着农机手认知和接受程度的挑战。机手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机手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农民对辅助驾驶和其他“智能”农机的操作和维护保养知识了解有限,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误操作,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以当下时髦的“第一性原理”分析,农机行业在追求智能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实际需求。智能化只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发展农机智能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农机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充分发挥传统农机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的优势,实现智能化农机与传统农机的有机结合。
小米 SU7 事故为农机行业给农机行业提供的一个借鉴就是:没有安全保障的农机智能化是不可持续的空中楼阁。农机智能化不能一味一路飞奔,而应适当减速,等一等灵魂。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在农机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不可过于鼓吹自动驾驶等智能化,而忽视了技术的成熟度、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须秉持谨慎、务实的态度,稳步推进农机智能化进程,最大程度减少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
此间,主管部门的教育与监管非常重要,要及进制定相关监管规范,在农机检测鉴定方面,要有专门的智能作业与智能驾检测环节,不能任由企业或者自媒体通过视频展示一两次测试结果就作为“客观真实的水平”而加以宣传。让智能农机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生产企业要构建完善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对智能化农机的认识与使用水平,现阶段特别要让他们明晰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等概念,熟练掌握智能化农机的操作技能和维护保养知识。同时,要建立快速响应的售后服务网络,及时解决农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农民能够放心使用智能农机。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以人为本。只有真正把人的安全和需求作为目标核心导向的公司与产品,才能在农机智能化这条道路上行稳致远。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农机智能化是未来的重要与必然趋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农机行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规范市场行为、完善监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让农机智能化技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助力农机手、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