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阿城区的广袤田野上,处处涌动着春耕备耕的热潮。农机是春耕生产的“主力军”。在金龙山镇岭西村,3台大马力联合整地机正在耙地、起垄,机械化作业使土地迅速变得平整松软,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土地尽情舒展“筋骨”,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下,迎接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李师傅,那边还有一块地没耙呢,麻烦您抓紧过去耙一下,争取今天把这些地块都干完。”鑫富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欣在田埂上忙着指挥农机驾驶员,不时停下脚步查看作业情况。
“正常情况下,我们合作社的机车一天可以翻耕400多亩地,截至目前,在全区范围内起垄作业面积达28600亩,预计4月下旬所有地块都将达到待播状态。”鑫富成是阿城区一家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遍布在舍利、亚沟、杨树、新利等街道田间地头里的都是这家合作社的大马力拖拉机,每到农时时节,24小时“歇人不歇机”,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大型机车忙碌作业的身影。
“每年秋收后封冻前,我们就将适宜秋翻地块的秸秆深松翻埋,第二年春天再进行耙平起垄镇压,深翻既可以改善耕层结构,达到地平、土碎、灭草、保墒的作用,将农作物秸秆打碎深埋地下,促进其发酵腐熟,可以进一步提升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作物单产,还能避免秸秆点烧,保护生态环境。”鑫富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欣说起深翻的好处来,颇有一番心得。
阿什河街道平安村村民李广辉把自家6亩多的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管理,脱离土地耕种的他在合作社学习农用机械驾驶技能,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车长”,卖粮和驾驶机车一年下来就有非常可观的收入。他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驾驶马力十足的大型机械穿梭往来于良田沃野中就是他的“理想生活”。像李广辉这样的农民“车长”,在鑫富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还有很多,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托管使他们告别传统的耕种模式,从有限的土地中解放出来,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大显身手,实现收入的“双丰收”。从“人拉肩扛”到全程机械化,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现代农机装备大有用武之地,科技助力传统农业正在加速朝着智慧农业转型。智慧农机进田间,农业生产“动力变革”的背后,是强农惠农政策的助力。
阿城区农业农村局积极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强化惠农政策宣传,组织多支技术骨干小队深入村屯,为农民提供现场指导和咨询服务,助推了阿城区农业机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阿城农机总站负责人曲晓锐说:“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我们统筹调度全区农机资源,检修各类农业机械9500台,确保春耕生产期间农机调得出、用得上、效率高。”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苗全、苗齐、苗壮,是实现水稻稳产高产的基础。
今年,阿城区加大水稻钵体育苗摆栽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动水稻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走进阿什河街道盛根水稻专业合作社的水稻育秧大棚,浓浓的稻香扑面而来,这里采用钵体育苗摆栽技术的水稻秧苗已经达到两叶一心,对比常规育秧,秧苗呈现出根壮、苗齐、苗绿的显著特点。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侯松青告诉记者,“我们推广运用的钵体育苗摆栽技术可以降低水稻播种数量,节约种植成本;稀植摆栽,不伤根,有效缩短缓苗期,能增加5至7天的生育期。采用这种育苗方法可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增加粮食产量,实现平均增产5%~8%。”
“我们合作社采用新的育秧技术,引进新的育秧设备,育出的秧苗‘体格健壮’,照目前这个长势看,今年的亩产量一定会提升。”盛根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钟泽说。现在正是苗床管理的关键期,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村屯查看秧苗长势,为农户提供苗床管理技术指导。
“今年,我们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坚持技术下沉、服务到田,帮助农户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40期,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科技示范户5000余人次,实现了技术精准进村入户,为农业减肥增效、水稻丰产丰收提供了技术保障。”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蒋春龙说。
今年,阿城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共122.572万亩,其中,水稻19.519万亩,玉米98.416万亩,大豆4.435万亩。为确保春季农业生产有序推进,阿城区全力抓好春耕农资储备调运、质量监管等工作,对全区范围内的种子、农药、肥料等农用物资的数量、品种和质量进行全面摸排,确保全区农资储备充足,供应有序。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以赴抓好春耕春管,推动良种、良机、良田、良技的广泛应用,落实大面积单产提升措施,确保各种作物全部播插在 最佳丰产期,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阿城区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肖志权说。
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阿城区将以春耕为新起点,播下希望的种子,朝着实现全年粮食丰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稳步前进!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