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产品推广活动中,某品牌产品的技术参数表显示MTBF、客户满意度均呈现出“遥遥领先”数字。但田间地头的真实场景却是另一番景象,同类型的产品故障率、维修时间都达不到用户满意。这种参数表上的"质量神话"与用户真实体验间的巨大落差,折射出农机行业评价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一、精心自演的质量狂欢
业内人士指出,多数企业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问卷,甚至问卷中将售后服务响应速度定义为多种不同的标准。且标准根据数据需要进行调整。数据来源多来自客服人员的电话回访,与用户期待的质量要求、服务诉求存在较大差异。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企业将MTBF测试安排在实验室,完全规避了田间作业的土地比阻、粉尘、震动等真实工况,这种"温室数据"与实际作业数据偏差较大。
二、被异化的技术指标
在某水稻主产区,一台农机产品MTBF标注的是一个数,但用户的实际体验周期往往是另外一个较小的数。调研发现,一家企业测试水田产品时采用理想泥浆浓度。而实际作业中夹杂着碎石、根茬的田地,这有时会让传动系统负荷陡增40%。这种"参数游戏"现象导致某型号旋耕机的理论深耕效果是一个数据,但面对板结土地时实际作业深度只有理论数据的三分之二左右,迫使用户不得不反复耕作。技术指标与使用场景的脱节,本质上是对质量评价维度的片面化切割。
三、构建多元评价新范式
国内外一些头部企业构建的多元评价机制值得借鉴和学习。一家头部企业采取的"用户场景还原测试"值得研判,要求在模拟真实作业环境的试验场,邀请职业农民参与200小时工况测试。聘请第三方机构建立"动态满意度指数",通过物联网终端实时采集设备作业数据,结合农户的移动端评价,形成多维度的质量画像。这些实践表明,当技术参数与用户体验数据在统一坐标系中交互验证时,质量评价才能获得立体真实感。
最理想的状态是尽快建立农机质量评价的第三方机制,构筑"四位一体"的支撑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评价机构准入标准,行业协会搭建测试平台,科研机构研发场景模拟系统,保险企业开发质量责任险种。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体系对技术创新的倒逼作用,全面提升农机产品品质。有专家感叹,当行业学会用用户沾满泥土的双手握紧质量标尺,农机产品的价值才能真正在田野里发挥作用。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