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安徽省再生稻:从现状到机械化的转型思考

分享至

通过发展再生稻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关键一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秋季光温资源,多产出一季稻谷,实现“一种两收”,既能有效增加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优化耕作制度和生态环境;也是抗灾夺丰收,促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的新途径,对稳定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安徽省位于全国双季稻北缘地区,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条件均能满足再生稻生产需要,是我国再生稻发展的优势区域。该省适宜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45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江淮“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单、双季稻过渡区和沿江、江南地区的双季稻区。主要包括安庆、六安、池州、铜陵、芜湖、合肥、宣城等市。其中,六安市是再生稻生产面积最大的市,其下属的霍邱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了4万公顷(60万亩)。近年来,随着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迭代和装备创新,全省再生稻得到不断加快发展,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已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举措。2018年以来安徽省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再生稻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皖农办农〔2020〕24号),《关于稳定发展早稻和再生稻生产意见的通知》(皖农办技函〔2022〕41号)等文件推动再生稻快速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安徽省锚定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聚焦“四良两优”多点发力,加快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推动适宜我省生产的再生稻品种选育研发、应用,加大关键技术集成攻关、推广,立足全产业链发展,加速品种锻造、品质提升、品味优化和品牌塑造,让再生稻成为了农民朋友的“致富稻”。

一、安徽省再生稻总体情况

(一)品种优化,规模扩大,产能提升显著。种植品种上,在现有优质杂交稻品种上筛选了丰两优香1号、隆晶优1212、Y两优911、荃优822等主导品种,这些品种具有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米质优、生育期适中(约130-135天)、穗期耐高温以及苗期耐寒性较好、米饭有清香味等特点。生产模式上,优化集成了再生稻-紫云英、再生稻-油菜、再生稻+鸭(虾)共生等周年丰产高效技术模式。面积产能上,种植面积由2019年23.7万亩增长到2024年的220万亩,六年来累计推广应用再生稻780.4万亩,共增加粮食产量27亿斤以上,相当于360万亩耕地粮食总产。2023年我省再生稻“头季+再生季”亩产800公斤以上,产力空间还很大,甚至超1000公斤的田块相继涌现,高产纪录不断被刷新。经国家水稻体系专家实测,在江南地区,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倪家村、红杨镇团坝村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示范片经实割测产,再生稻超高产地块平均亩产551.1公斤,加上头季稻亩产722.8公斤,两季亩产达1273.9公斤,刷新全省新记录;宣城市郎溪县涛城镇200亩两季亩产达1231.8公斤;沿淮地区,霍邱县扈胡镇500多亩两季亩产达1033.3公斤,5050亩再生稻指挥田两季亩产达到965.8公斤。

(二)品牌增强,效益凸显,技术模式多元。全省规模化种植再生稻大户(合作社)约4830户(占70%),带动周边小农户开展订单生产。全省62家新型经营主体具有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能力,创立了58个再生稻(米)产品品牌,霍邱、湾沚再生稻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其中安庆市还建设了“皖江再生稻产业联盟”,以三产促二产、带一产的发展,将安徽再生稻米畅销到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在带动种粮大户增产增收的同时,促进安徽特色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据调查,2023年全省再生稻(两茬)平均总产值2370.8元/亩、总成本1611.4元/亩、纯收益759.4元/亩。与空闲田-中稻、小麦-中稻、油菜-中稻、双季稻等四种周年生产模式相比,分别增收332.8元/亩、136.3元/亩、185.1元/亩和389.5元/亩。头季稻可错开季节性用工高峰;再生季生育期短、生态轻简,昼夜温差大、稻米品质优。安徽省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不断优化成熟,连续5年被遴选为全省主推技术,以江淮分水岭以南地区示范早中稻-再生季丰产增效技术、沿江平原地区主要示范早稻-再生季轻简高效技术为全省主推技术模式。在安徽省农科院、农技推广站、农机推广站等多家单位联合探索下,总结提出了(1)杂交中籼水稻高留桩(35-40cm)机收再生技术模式,解决了一季稻早收撂荒问题,提高了种植指数,增加了粮食产量;(2)籼粳杂交稻中留桩(20-25cm)机收再生技术模式,减少头季机收碾压损失,延长了再生季生育期,发挥品种大穗、高产和耐低温优势;(3)早熟籼稻低留桩(15cm)机收再生技术模式,可进一步减少头季机收损失,延长再生季生育期。

二、再生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目前,再生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生产技术及机收装备的发展却与之不匹配,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当前,前端头茬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日趋完善,末端品牌价值日益凸显,难点和痛点集中在中端机收(头茬的直行碾压和留桩高低对腋芽萌发的影响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基础性短板亟需补齐。一是单产水平有待提高,产力差距存在。2023年,我安徽省再生稻两季合计亩产800公斤,与周边的省份还有约50公斤差距。据安徽省水稻体系专家综合生产条件、资源禀赋分析,安徽省再生稻大面积两季总产量可以实现900公斤/亩,有100公斤的潜力空间。二是基础设施有待提升,抗灾能力娇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灌排、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不足,设计标准低、不配套、部分工程老化破损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三是技术瓶颈有待突破。目前仍存在量质协同机制不明晰、再生稻专用品种较缺乏、稳产性差等技术问题。收获作业的技术要求与再生稻减损增效相关的农艺措施结合不够紧密,适宜的品种、留茬高度、收获方式、水肥一体化等综合技术集成模式还不够成熟,这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安徽省再生稻规模的扩大。部分丘陵、山区的田块不规整,稻桩碾压比例过大,再生季亩产120公斤左右,产量偏低。育秧设施完善、农机农艺融合、田管到位的区域(湾沚、郎溪)大面积可达350公斤以上。

(二)关键性难点亟需突破。装备配备上,在收获环节适宜的专用收割机还比较缺乏,普遍应用的还是传统的收割机,主要还是星光农机、雷沃、江苏沃得、久保田、中联农机和洋马等这些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产品。然而现有收割机的适应性问题直接制约着再生稻生产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头季稻常规机收碾压率较高,目前生产中采用较多的还是宽履带收割机,使得头季机械收割时,田间30%的稻桩被压倒损伤,影响腋芽的生长,导致再生季有效穗不足而减产。部分再生稻专用机型,履带较窄(为280mm或250mm),虽降低了收割时的直行碾压率,但带来了接地压力偏高、机具通过性不强两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在我省南方烂泥田和丘陵地带通过性较差,严重影响作业效率。同时,由于再生稻的生长高度和密度不均匀,收割机的作业效率和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从应用上看,迫切需要窄履带、宽割幅、中等谷仓和轻体重的专用型收割机,同时机收路线、定点卸谷、避免重复碾压等降低头季机收碾压损失的措施不到位,再生稻机收损失相对较高。

(三)发展性问题亟需保障。目前政策性保险还不健全,仅在六安、池州、安庆、铜陵、马鞍山、宣城6个地市开展了再生稻种植保险试点,实际操作赔付难,影响农户对再生季投保积极性。再者再生季面积没有纳入粮食面积统计,在一定程度影响和制约了再生稻的生产发展。

三、发展对策建议

1. 攻关技术瓶颈,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建议围绕生产关键技术瓶颈,联合产学研推部门资源开展再生稻新品种创制筛选、增产稳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等四大类科技支撑任务;解决制约再生稻生产的技术性障碍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各领域技术的优化集成,加强再生稻品种选育、强化丰产、优质、绿色、轻简化生产及头季稻低位再生技术研究与示范。平衡再生稻与双季稻、单季稻等主体稻作类型协调发展,规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一季不足,两季有余”为发展再生稻的适宜主产区,建立产业集群,推动再生稻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围绕全产业链,推动产业高质发展。建议在再生稻种植区域内,通过叠加实施植保田间工程、“三中心”建设、绿色高产高效、数字农业、气象监测等项目,对农田进行针对性的提升改造。结合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加大对专业化集中育插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引导各地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心工作,从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等全产业链上着力,单一品种的集中连片规模化,推动生产发展产业化;开展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联合攻关,努力实现再生稻全程机械化及全环节高质量发展;创建再生稻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全链条升级;研究更适宜、更科学的再生稻保险方案,推进种植保险政策试点;推动再生稻再生季面积纳入粮食面积统计相关工作。

3.破解机收难题,促进产业高效提升。建议整合科研、推广、生产等部门力量和资源,以再生稻专用收割机装备为技术核心,研发出适宜再生稻品种收获的机型,破解直行碾压率难题,综合考量机收损失和生产性能两方面评价因子,完善再生稻机收减损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机制,建立一批再生稻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聚焦品种选择、育秧、机插、机收等关键环节难点,总结凝练出适宜本地区或相似生态区的机收减损技术模式。同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解决专用机型装备不足问题,破解再生稻发展瓶颈,充分发挥好再生稻生产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增产增效潜力和绿色发展优势。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爱做饭的绵绵
2024-10-31 10:42:44

再来几张图就好了

发帖
没的名字
2024-10-31 09:24:24

再生稻搞机械化 最考验农机农艺融合

发帖
阅读下一篇

朔州: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稳步推进农机推广服务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江淮行者
137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