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分布与危害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白秆病。该病害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所有水稻种植地区,东南亚各国较为常见,危害较重。在菲律宾和圭亚那称为“男稻”。在我国,水稻恶苗病俗称公稻子,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以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云南、辽宁、陕西和黑龙江等省份较为普遍而严重。恶苗病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期均有发生,主要引致秧苗及成株徒长,发病秧苗常枯萎死亡,即使个别能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谷粒不饱满,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田块病株率0~3%,少数重病田病株率达40%以上,减产10%~40%,有的年份可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威胁。
#02
症状
水稻恶苗病从水稻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在幼苗期死亡。发病稍轻的幼苗往往徒长,与健株相比高出1/4~1/3;受害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窄长,叶色淡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移栽前即死亡。在枯死苗基部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本田期,一般在插秧后15~3d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茎节倒生不定根。剥开叶鞘,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秆上生出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内部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以后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但穗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粉白色霉状物,后期病部可散生或群生蓝黑色粒状物,即病菌的子囊壳。
水稻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为褐色,不能灌浆结实,或在颖壳合缝处生出淡红色粉状物。发病轻的仅谷粒基部或尖部变为褐色,有的外表没有症状,但内部有潜伏菌丝。恶苗病的常见症状是徒长,但有的病株表现矮化,或是先徒长后受抑制,有的则先矮化,后来表现徒长等不同情况,有些病株则无明显的外观症状。
#03
防治技术
水稻恶苗病主要是带病种子作为初侵染源,故应采取选用无病种子和播前种子处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01
选留无病种子
不从病田及其附近的稻田留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留种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以防传播蔓延。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储。
02
种子处理
1.温汤浸种 采用52~55℃温水浸种30min。
2.药剂浸种 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d,25℃浸2d,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h,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或用40%福美·拌种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d,每天翻种子2~3次;或用35%霉灵悬浮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温度16~18℃条件下浸3~5d,早晚各搅拌1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
03
栽培管理
播种前催芽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下种时受伤;做到稀播种,培育壮秧。拔秧移栽时应尽量减少伤根,并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插秧。生产实践中有人提出“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泡秧。
04
消灭菌源
及时拔除病苗、病株和处理病稻草,集中烧毁或沤制肥料;病稻草不露置堆放;避免用病稻草及其编织物覆盖秧苗、堵水口等,减少病草还田概率。
本文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文字与图片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END —
出品: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