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是发展欲极强的经济体制。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打造国家农机创新高地需要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体系、市场布局、人才培养和政策利用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
1、强化技术创新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积极申请专利,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团体标准。例如中联农机建有9个创新平台,累计申请专利1979余件,授权专利1814余件,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标准20余项。这些不菲之业绩,使之在农业装备领域具有不可撼动的龙头地位,成为国家农机创新高地之一。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如底盘技术、关键装备等,从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端发力,形成完整的农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如底盘技术、关键装备等),推动农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完善,需从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端协同发力,结合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形成闭环发展体系。
研发制造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与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短板,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高端智能农机(如无级变速拖拉机、采棉机、甘蔗联合收获机等)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的研发,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等共性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自主可控水平。
鼓励农机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
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建立以创新贡献率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机制。依托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资源,推动农机装备补短板专项行动,加快技术熟化定型进程。
数字化赋能农机推广。利用北斗导航、智能监测终端等技术,建设“互联网+农机作业”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精准管理。发展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等新模式,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实施“优机优补”政策,重点支持短板机具推广应用,降低用户采购成本。
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依托“一大一小”农机装备先导区(如黑龙江大型农机、浙江丘陵小型机械先导区),形成研发制造、熟化定型、推广应用的完整链条。
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强化农机与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联动,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2、紧跟新技术趋势
抓住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新技术发展机遇,将新能源、电池电机、工业互联、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应用到农机装备和农业生产中。例如中联农机联手中联重科研发纯电拖拉机,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加持下,其智慧农机可实现多种先进操作。关注技术前沿动态,提前布局新赛道,如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收获机等。
3、完善产业体系
形成完备产品体系。围绕耕、种、收、后处理等农业生产环节,打造独特而完备的国产农机体系,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例如中联农机围绕四大类机械产品,应用新技术形成了自身的产品体系。
推动全链协同发展。推动研产推用全链协同,实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等环节紧密衔接,同时与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密切合作,在应用中开拓市场。
4、把握市场趋势
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深入了解农业生产需求和行业发展大势,顺应智慧农机应用潮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例如德沃科技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大型电驱播种机,订单量稳步增长。
拓展国内外市场。利用国内设备更新政策、农机补贴政策以及国际出口空间广阔的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5、加强人才培养
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吸引和培养技术人才,组建高素质的研发团队。例如德沃科技拥有技术人员70余人,超过企业总人数的20%。
6、利用政策支持
争取政策扶持。关注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科技研发专项等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参与产业培育。响应地方政府培育重点企业的号召,积极参与“专精特新”智能农机骨干企业的建设,借助政策力量持续壮大产业规模。
通过技术攻关、场景应用、全链协同和政策保障的多维发力,可有效贯通农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推动农机装备从“有机可用”向“有机好用”升级,助力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