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车展之一,今年上海车展规模空前,吸引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车企,在逾36万平方米的展厅内争奇斗艳,发布新车、展示新技术。据统计,此次展会共有逾100款全新车型首次亮相,多数车企铆足了劲,力图通过推出全新车型和技术,紧跟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
不过,小米汽车当家人雷军的缺席却成了新闻。从家电制造跨足电动汽车领域的小米集团,4月23日迎来在上海车展的首次亮相。但小米既没有展出任何全新车型,集团灵魂人物、首席执行官雷军也没有现身。此外,华为鸿蒙智行也不再高举“遥遥领先”口号,车企高管之间冲热搜式的互访互动明显减少。
可以说,这次上海车展的悄然变阵,为全球汽车产业带来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启示。少了那些博眼球、博流量的行动,的确让车展氛围显得有些平淡,但消费者的目光能重新聚焦在汽车本身,或许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当小米缺席新车发布、华为淡化技术口号、车企高管互动回归理性,这场全球顶级车展反而呈现出更纯粹的底色——观众的注意力重新聚焦于产品本身。
上海车展的这一转变也揭示了一个本质规律:行业展会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制造话题热度,而在于搭建技术对话的平台,让创新成果接受市场和用户的检验。这种回归本真的趋势,无疑为我们农机行业的相关展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镜鉴。
勿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困局
长期以来,我们农机行业的很多展会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困局。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举办的农机展会逐渐显露出与产业发展阶段不匹配的浮躁倾向。某省级农机展现场,某企业邀请网红进行农机涂鸦直播,观展人数虽多却鲜有人驻足技术展区;某农机展上,有企业高管夸口"行业颠覆性技术",展台却难寻实物机型;还有部分展会将重心转向卖书、农产品带货等衍生活动,农机产品的核心地位被不断稀释。
这种偏离本质的现象,折射出部分从业者的认知偏差。在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一些展会主办方或参展企业将展会视为营销秀场,试图通过流量效应、概念炒作来对冲市场压力;部分主办方则陷入"数据竞赛"的误区,盲目追求参展商数量、观众流量等表面指标,忽视了对行业产品质量、技术深度和专业性的追求。当农机展沦为"农机嘉年华",其促进技术交流、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功能必然被弱化。
产品聚焦是农机创新的必由之路
对比汽车产业转型路径,更能凸显农机展会回归产品本位的必要性。当前全球农业正经历以智能化、精准化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农机产品正从"动力机械"向"智能系统"跃迁。这要求展会必须成为技术成果的试金石:产品的作业精度需要田间验证,无人驾驶拖拉机能不能真正下地作业有待实地考验,新能源农机的续航能力、可靠性和节能指标等必须数据说话。只有让产品直面用户检验,才能真正推动技术迭代。
汉诺威国际农机展、法国国际农机展(SIMA) 日本国际农业机械展(AGRITECH JAPAN)等国际农机展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笔者曾到访过汉诺威农机展、法国国际农机展,总体上看,这些国际领先的展会展品全、技术新、企业参展认真。而日本国际农业机械展连续三十年坚持“技术可视化"原则,要求参展企业必须设置实操演示区,将自动驾驶系统、作物生长监测等核心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作业场景。这种务实的办展理念,使其成为全球农机技术创新的风向标。
重构展会生态需要多方协同
推动农机展会回归本质,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新生态。主办方切不可为办展而办展,而应当建立以公共利益、服务国家业与农机化发展的战略与胸怀,以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次之的理念办展,同时以市场化的理念操作展会。同时,向汉诺威农机展等先时展会学习,如设立技术创新展区,对突破性技术进行重点推介。我们看到,每届汉诺威国际农机展都会经过评审团的严格评审,评出产品创新金奖和银奖产品,这有利于让展会期间把观众目光投向这些先进产品。汉诺威农机展还设立的"未来农场"体验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智能农机系统,国内的中国国际农机展设立现场演示会,潍柴雷沃等企业在农机展上,用实机演示联合收割机在复杂地块的作业表现,让用户实地观看作业演示的效果。这种与观众深度交互的模式均值得国内不少展会学习。
对于展会的主体,参展企业需要建立正确的参展逻辑。与其耗费巨资搭建豪华展台或搞些花里咕胡哨的内容,如有些企业还会搞些庸俗的锣鼓队,生怕别人不关注。与其花钱搞这些动作,不如在产品打磨上下功夫。通过"用产品说话"的策略,反而可以成就更佳的营销效果。
媒体传播也应发挥正向引导作用。专业媒体应当建立技术评价标准,对参展产品的核心性能进行深度解析;大众媒体则需避免片面追逐"黑科技"噱头,更多关注农机产品的实际使用成本、维护便利性等用户关切。日本《农业机械》杂志在展会期间推出的"技术解剖"专题报道,通过三维拆解展示发动机热管理系统,这种专业内容有效引导了行业关注焦点。多届中国国际农机展期间,《农业机械》杂志社也经常会出版专门的展会专刊,集中呈现展会与参展企业的产品亮点,这都是值得提倡之举。
回归本质方能破解产业困局
当前我国农机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近两年,农机行业遭遇深度调整,企业过得非常不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展会主办方更应该思考能为参展企业、为行业带来什么。农机展会更应成为攻坚克难的"技术擂台"。这样的展会才能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上海车展的转变证明,祛魅之后的行业展会反而能释放更强动能。对于农机展会而言,摆脱浮华喧嚣的过程,正是重建行业信任、凝聚创新共识的契机。一些地方性的、没什么价值的展会,能不办就不要办,以免给企业增加负担、给行业发展拖后腿。一些农机部门不能充当办展的吹鼓手与幕后推手,而一些行业机构则可以多想着以其他手段或方式促进自身与行业并行发展、以服务提升自身价值、实现双赢,不要眼睛只盯着办展。
只有当展会真正成为技术对话的主场、产品较量的擂台、用户选型的平台,我国农机产业将迎来更可持续的创新发展。这需要整个行业秉持"少些套路,多些真诚"的态度,让钢铁与智慧的较量回归最本真的形态——用产品实力赢得市场尊重。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