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AI技术+北斗导航在农业领域运用实践展开讨论,提出加速AI 技术在北斗导航定位中的农业运用与实践的若干建议。供相关方面参考。
一、AI 技术在北斗导航定位农业运用中的理论基础与结合点
1、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为农业提供的基础支撑
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它不仅能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还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其高精度定位功能可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能为农业机械提供精确的作业路径和作业面积,高可靠性保证了系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定工作,短报文通信能力便利了农业机械与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流。
2、AI 技术与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结合的优势
AI 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智能决策能力。将其与北斗导航系统相结合,能够对北斗系统收集的农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科学、精准的决策支持。例如,AI 可以根据北斗定位信息和农田数据,分析作物生长状况、土壤状况等,为农民提供最佳的种植方案和作业计划。
二、AI 技术在北斗导航定位农业运用中的具体实践
1、精准播种环节
在传统农业播种中,撒播、扦插等方式效率不高,机械播种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而将北斗定位系统加装到机械上,确定耕地方位、面积、坐标等信息,输出机械作业路径,计算机操控机械运行速度和播种速度,可实现全自动化甚至无人化播种。引入 AI 技术后,能根据土壤肥力、地形地貌、历史种植数据等多源信息,智能调整播种的密度、深度和间距,实现精良播种,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节约种子,提高作物对太阳能和营养的利用率。
2、精准施肥和灌溉环节
传统农业存在农作物水肥利用率不高、化肥使用过度、土地板结、农业用水过度等问题。北斗系统可通过推算农作物需水需肥量,细化到每一块地的需求情况,让机械自动按量施水施肥。AI 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一过程,它能实时分析土壤湿度、养分含量、作物生长阶段等数据,结合气象预报信息,精准预测农作物的水肥需求,从而实现按需精准施肥和灌溉,减少化肥和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3、精准收获环节
通过北斗系统对作物成熟度进行监测,可实现精准收获,减少损失。AI 技术可以利用图像识别、传感器数据等手段,更准确地判断作物的成熟度和品质,为收获时机和收获方式提供智能决策。例如,AI 可以分析作物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确定最佳的收获时间,同时根据作物的分布情况,规划最优的收获路径,提高收获效率。
4、病虫害防治环节
北斗与农业遥感结合,可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问题,通过遥感应急系统准确获得农作物受病虫害情况的信息,再利用北斗结合机械化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AI 技术能够对遥感图像、传感器数据等进行分析,识别病虫害的种类、程度和分布范围,提前预警病虫害的发生。同时,AI 可以根据病虫害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如精准喷洒农药的位置、剂量和时间等,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三、AI 技术在北斗导航定位农业运用中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1、面临的挑战
技术整合难度大。需要将 AI 技术、北斗导航系统与农业机械、农田管理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精准农业解决方案。这涉及到不同技术领域的协同和兼容问题,对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AI 和北斗系统会产生大量的农业数据,如农田信息、作物生长数据、农民个人信息等。这些数据的安全存储、传输和使用面临着潜在的风险,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
农民认知和接受度问题。部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缺乏使用 AI 和北斗系统的技能和经验。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发展前景
推动农业智能化升级。随着 AI 技术和北斗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二者的深度融合将推动精准农业向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将更加依赖智能决策和自动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AI 技术在北斗导航定位农业中的应用,能够实现资源的精准利用,减少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提供中国农业解决方案。北斗导航系统与 AI 技术的结合,将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过技术输出和合作,推动全球农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进程。
四、加速AI 技术在北斗导航定位中的农业运用与实践的若干建议
1、加强技术研发与融合
开展联合攻关。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科技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AI技术与北斗导航定位在农业领域融合的关键技术研究。例如,研发更精准的农业环境感知算法,结合北斗的定位信息,实现对农田土壤湿度、肥力、病虫害情况等的实时、准确监测。
推动技术创新。加大对AI和北斗导航定位技术在农业应用方面的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和科研团队开展创新性研究,探索新的应用模式和方法。如利用AI深度学习算法优化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提高农机作业的精度和效率。
促进数据共享。建立农业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等多源数据,为AI技术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同时,制定数据共享标准和规范,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促进数据的有效利用。
2、加强人才培养
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AI技术、北斗导航定位以及农业信息化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开展培训和继续教育。针对农业从业人员、农机操作人员等开展AI技术和北斗导航定位应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方便不同地区的人员参与学习。
引进高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AI技术和北斗导航定位领域的高端人才投身农业领域,为农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政策支持与专项资金投入
出台扶持政策。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农民应用AI技术与北斗导航定位技术。例如,给予购买配备AI和北斗技术的农业设备的企业和农民一定的补贴,降低应用成本。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加大对农业智能化发展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AI技术与北斗导航定位在农业领域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智能化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AI技术与北斗导航定位在农业应用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兼容性。加强对农业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监管,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4、强有力的示范推广与应用
建立示范基地。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田建立AI技术与北斗导航定位应用示范基地,展示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应用效果。通过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让农民直观地感受到新技术的优势,提高他们的应用积极性。
开展试点项目。在部分地区开展AI技术与北斗导航定位在农业领域的试点项目,积累经验,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应用模式和推广策略。根据试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技术方案和政策措施。
加强宣传推广。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宣传AI技术与北斗导航定位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成果和好处,提高农民和农业企业对新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活动,加强技术交流和推广。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国际上在AI技术和北斗导航定位领域具有先进经验的国家和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分享研究成果。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农业智能化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AI技术与北斗导航定位在农业应用的标准制定工作,争取在国际标准中体现我国的技术优势和应用需求,为我国农业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AI技术和北斗导航定位在农业应用的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我国农业智能化发展的步伐。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