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病虫害科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与防治

分享至


分布与危害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2001年在我国广东省阳西县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病害。2001-2008年,该病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局部发生,为害不重。2009年,该病害突然暴发并流行至我国南方9个省(自治区),约33万hm2稻田受害,部分田块绝收;2010年,该病分布区域扩大到13个省(自治区),超过120万hm2稻田受害。此外,2009年和2010年越南分别有19省的4万hm2和29省的6万hm2稻田受害,同时,该病亦蔓延至日本。2011年年初,农业部成立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协作组和专家指导组,大力加强各发病稻区病害的防控力度,当年该病的发生面积被控制在25万hm2,但2012年又回升至40万hm2。该病主要侵染水稻,可使植株矮化,不能拔节、抽穗;或抽穗少,不实粒多,粒重轻,通常造成水稻减产20%左右,严重时田间高达50%以上植株发病甚至绝收。



症状


图片

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因不同染病时期而异。秧苗期染病的稻株严重矮缩,不及正常株高的1/3,不能拔节,重病株早枯死亡。分蘖初期染病的稻株明显矮缩,约为正常株高的1/2,不抽穗或仅抽包颈穗。分蘗期和拔节期感病的稻株矮缩不明显,能抽穗,但穗小、不实粒多、粒重轻。发病稻株叶色深绿,叶片短小僵直,上部叶的叶基部可见凹凸不平的皱褶。拔节期的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气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圆秆后的病株茎秆表面可见大小为1~2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病瘤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产生病瘤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的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晩,病瘤产生的部位越髙;部分品种叶鞘及叶背也产生类似的小瘤突。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发病植株易受其他真菌或细菌病害侵染。

图片



防治技术


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近年防控实践,长期防控该病应实施区域间、年度间、稻作间及病虫间的联防联控。各地可因地制宜,以控制传毒介体白背飞虱为中心,采取“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治虫防病策略。

1

图片

联防联控

加强华南等地早春毒源扩繁区的病虫防控,有利于减轻长江流域等北方稻区病害的发生程度。做好早季稻中后期病虫防控,有利于减少本地及迁入地中、晚季稻的毒源侵入基数。

2

图片

治虫防病

重点抓好中、晚稻秧田及拔节期以前白背飞虱的防治。选择合适的育秧地点、适宜的播种时间或采用物理防护,避免或减少带毒白背飞虱侵入秧田。采用种衣剂或内吸性杀虫剂处理种子。移栽前,秧田喷施内吸性杀虫剂。移栽返青后,根据白背飞虱的虫情及其带毒率进行施药治虫。

3

图片

选用抗病虫品种

针对该病的抗性品种尚在筛选和培育中,但生产上已有一些抗白背飞虱品种,可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4

图片

栽培防病

通过病害早期识别,弃用高带毒率的秧苗。对于分蘖期矮缩病株率为3%~20%的田块,应及时拔除病株,从健株上掰蘖补苗。对重病田及时翻耕改种,以减少损失。


本文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文字与图片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阅读下一篇

重阳节丨敬老庆丰 情暖重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东风井关
84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