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闻网农机人的专属领地
全国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下载手机端

当前城市已切换为

日本农业农机现状及对我之启示

分享至

日本是一个山地丘陵为主的岛国,这与我国山地丘陵占70%以上有相似之处。因此,日本的农业农机发展实践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日本的农机工业现状

日本的农机生产企业有近千家,以小企业居多。农业机械主要生产供应集中在久保田、洋马、井关、三菱四大农机公司。久保田和洋马等公司生产水稻从育秧到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机械、水稻收获、脱粒、干燥、运输等各类农业机械。其中如久保田的SR—331KH温室育苗播种设备、KS—560C/84C育苗器、SPA65型高速插秧机、S1—6HD两轮步行式插秧机及PRO481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和洋马农机公司的轮式拖拉机系列、GP6乘座式插秧机、AP600步行式插秧机、机动喷雾机、CA160、CA215、CA355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及CA600、CA700、CA1200 自走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成为主流。

洋马公司还成批生产1行与2行割捆机和自走式脱粒机,也生产成套干燥与碾米、计量、检查设备。井关公司的拖拉机、育秧设备、水稻插秧机、半喂入收割机和收获后加工设备如烘干机、碾米机、计量分选机也较齐全。此外还生产蔬菜栽培用机械如自动育苗播种装置、蔬菜插秧机、自动嫁接装置和乘座式田间管理机等。这些都代表了日本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为适应其农业经营规模,日本农机产品以小型为主。日本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田间作业从耕地、插秧、植保、收获等都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水稻育秧、插秧、半喂入联合收获机械居世界领先水平。为适应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小型、轻便、容易操作、舒适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成为其农业机械主要特征。

进些年来日本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加速。知名的日本农机企业如东洋农机株式会社、日农机制工株式会社、IHI公司、久保田公司、山本制作所。日本农机产品秉承了这个爱学习且精益求精的民族美德。农机产品采取模块化设计,大大方便了使用与维修。材料上更是以高可靠性为要旨,成就了其良好的用户口碑。

日本农机工业走向国际化的实践比较成功。以久保田公司为例,久保田集团创立于1890年,迄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久保田集团是日本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长期以来在“水”、“土”、“环境”这些与人类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的领域中,不断地开发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为人类富裕美好的生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久保田集团在亚洲、美洲、欧洲、日本等全球各地全方位地开展业务,目前总共有158家子公司以及18家关联公司,在农业机械、小型建筑机械、小型柴油发动机、铸铁管等领域处于世界前列。

2018年久保田销售收入153.41亿美元,相当于1073.87亿元人民币;2021年度,久保田株式会社收入为189.15亿美元(约合1324亿元人民币),共有33845名员工。而国产的一拖东方红、沃得、雷沃的销售规模都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是久保田的零头。久保田是名符其实的世界级“小巨人”企业。

日本农机未来发展趋势是,动力环节发展方向是开发新型拖拉机,如用于水田作业的履带式和半链轨拖拉机;扩大电子调速器在拖拉机上的应用范围;提高拖拉机的操作性和舒适性;提高保护性能,降低排气烟度和降低噪声;拖拉机安装驾驶室或安全架,以提高拖拉机的安全性能。

在日本,翻转犁已经系列化,犁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提高操作性能。旋耕机是日本普遍使用的农机具,它将向降低能耗、保证耕深,提高耕速方向发展。在整地机械方面,日本已经开发了与履带拖拉机配套的激光平地机。

施肥、种植和育苗机械。目前高速水稻插秧机械发展较快,其发展方向是提高使用的操作性能和自动化水平,产品规格多样化,有向大型发展的趋势。目前开发的新型插秧机有宽幅10行插秧机、带侧行施肥机构的水稻插秧机、免耕插秧机等。

旱地作物机械主要有大蒜种植机、萝卜覆盖播种机、全自动蔬菜移栽机、瓜苗全自动嫁接机等。用于果树、在果树道路撒播肥料的施肥机,少量肥料深施机等。

田间管理和植保机械的发展方向是,为降低生产成本和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利用率,研究开发通用化和联合作业的机具;开发接触传感器自动行走和乘坐型通用管理作业车,用于施肥和植保;开发推广无线控制的小型直升飞机,用于小块地和种植复杂的田地撒布农药;开发可识别蔬菜和杂草的图像处理装置;开发远距离集中管理水平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等。

收获运输机械。日本使用最多的收获机械是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发展方向是大功率和高速度。日本目前正在开发的收获机械有稻麦立秆脱粒系统、高水分大豆联合收割机。

干燥、调制加工机械。日本大量推广的是循环式谷物干燥机,其发展方向是高品质干燥。在开发新机型方面,以阳光作为主要热源的搅拌式通风干燥机已经实用化,新开发的远红外线谷物干燥机已经上市。目前正在研制的其他干燥机与干燥技术有,带有碾谷功能的干燥机;稻米品质的测定评价装置;谷物干燥机的发展方向是提高操作的自动化水平。

纵观日本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实用高效和重视原始创新。近年来日本水稻插秧机向着降低生产成本,节省劳动力以及多种功能方向开展研究与推广,特别是减少耕作插秧技术、稀植插秧技术和钵苗插秧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2、日本农业现代化现状

日本农业已实现了高度现代化,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劳动时间也大大缩短,这正是农业人口老龄化以及农村劳动力得以向城市转移的深层次原因。日本农产品加工工业非常发达,农产品加工率高达85%以上,农业生产者也从农产品加工中分享到相应的收益。

新竹是日本第一大米产地,也是著名的"越光"米的故乡,稻米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7成左右。在农村,从秧苗下地到白米饭出炉,无论插秧,收割,还是粗加工、精加工以及仓储物流,甚至米饭成品,都可以通过机械动作自动完成。

在鱼沼地区的精米工厂,经过农户粗加工后的糙米只要一进这里,就被送上全自动生产线。糙米的预处理、精选加工以及计量分包等,生产线各环节全部由机械自动完成。在计量分包车间里,三支巨大的机械手臂及时、精准地对源源不断运出的袋装大米进行搬运和码放,情景堪称壮观。

在日本知名的方便米饭、年糕生产厂——佐藤食品工业公司东港工厂,5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天可产出48万盒方便米饭,公司年销售额达264.72亿日元。但东港工厂正式员工却只有120名。毫无疑问,这也是农产品加工现代化智能化的成果。工厂自行设计的米饭生产线由于实现了全自动操作,5条线只需25位工人即可运转。从洗米浸泡、填进炉灶,到高压瞬间杀菌,到连续蒸煮,从成品米饭装盒、密封包装,到重量检查和金属监测,以及最后的装箱贴标签和出货,全部由现代化机械代劳。

新竹也盛产桃、梨、葡萄、水果等瓜果,县内共有5家水果选果厂,对附近农户送来的水果进行自动分级,分装出货。在年销售额5.4亿日元的三条选果厂,水果被放在内置有IC芯片的橡胶托盘上进入分级甄选程序,数据直接被记录在IC芯片中。水果在传送带上必须途经一个"内部品质光感器",对糖度、甜度、成熟度、颜色、大小等进行瞬间测定,并自动将水果分成若干个等级,分别输送到几条不同的传送带去。选果生产线最大处理能力每小时达到12000个。在包装阶段,分级自动印刷设备能够自动读取包装箱上的等级信息,自动印刷并粘贴相应等级的标签,以及商品分类用的条形码。三条选果厂还有一个生产指导数据库,将"内部品质光感器"的数据收集起来,用于果农栽培和生产的指导。

目前日本各地已经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集群化模式,这不但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而且使得工农业间形成联动效应。如日本熊本县产山村通过修建民宿设施、农产品加工设施、野营设施等,一方面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振兴了地方产业;又如岐阜县一些村鼓励农民修建直营的荞麦加工设施,生产荞麦加工品,利用荞麦花景观带以及荞麦加工品制作体验等吸引游客,在发展高附加价值农产品加工的同时,发展农事体验型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

日本在农业的产业化转型方面,主要是依托农产品生产与开发,走的是一条以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以及销售为主、农园观光与其他业类为辅的道路。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这是工业反哺农业不可或缺的路径选择。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农业比较优势快速向工业转移,加快了农业份额的下降过程,导致国内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样的国民经济格局,极有可能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稳定。更为重要的是,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相对减少会导致其对工业品的需求下降等负面效应,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为防止此类问题发生,日本通过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等方式刺激农业发展,调整工农业之间的不平衡。这些政策包括对农作物进行价格补贴、在农村地区兴办工业企业,吸引当地农民“亦工亦农”等,使农民的收入实现翻番,甚至人们把这时期农户家庭与城市工人家庭人均收入视为具有“戏剧性”的颠倒变化。

3、日本农机化现状

日本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户均经营者规模为2~5公顷,机械化(农事)服务由农协组织实施。日本农协承担着农业经营和生活指导、销售农产品、农资供应服务、信用和保险服务、提供设施设备服务以及医疗服务和老年人福利事业等多方面的任务。各种涉农活动均离不开各级各类农协的参与,许多重要的农产品要依靠农协来加工、存储和运销,农户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7成以上是通过农协得到的,农户所需农业资金的绝大部分也靠农协的信用事业来提供。

提供农业机械和农业设施设备是农协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即加入农协的会员无法单独获得急需的设施,由农协建好或购买后由社员或联户有偿使用。如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大米加工设备、农用仓库、选果场、保温库、农机维修站和加油站等,都在农协提供范围之内。农协同时还提供农业劳动的合作化(共同育秧、共同植保、共同收获等)服务。日本对农业机械一直有政府扶持政策,其中对农民组织、团体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从1964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政府提供10%~50%不等的购机补贴,大大降低了农民用机成本,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一直很高。特别是购买使用先进的、价格高的农机,补贴比例和额度也大,大大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

日本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少,全国人均耕地只有0.044公顷(0.66亩)。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耕地仅0.274公顷,产值占种植业(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等总产值)的47%,田间作业从耕整地、插秧、植保、收获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水稻育秧、插秧、半喂入联合收获机械居世界领先水平。除水稻生产外,奶牛饲养、肉牛和养鸡、养猪业也都实现了集约化与机械化。特别是设施农业,日本的日光温室很发达,温室内温度、湿度、通风等自动控制,花卉、蔬菜、养菇等广泛采用温室栽培,室内作业小型机械齐全,机械化程度也较高。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对小规模经营适应力强,每公顷农用地拖拉机功率比美、英、法等高度机械化国家投入多等,是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突出特点。每公顷农用地拖拉机功率比美国、英国、法国等高度机械化国家投入多(每公顷农用地拖拉机功率:日本8.0kw、美国0.4kw、英国1kw、法国1.6kw、意大利1.5kw)。

近几年来由于老龄化问题,日本农业从业人员急剧减少,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农业一方面酝酿改变经营模式,进行集团化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努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争开发出更加节省人力的农业机械,农业由机械化转为自动化就成了大势所趋。

日本对渔业非常重视,在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与加工的同时,特别重视开发和利用沿海水域资源。实行“沿海渔业构造改善事业计划”,1976—1982年共投资2000亿日元,设置渔礁、建造养殖和保护沿海渔场,这些措施有力地保护了近海渔场和沿海渔业资源,使沿海渔产品和远洋捕捞得到了同时发展,在海洋渔业方面居世界前列。

经过70多年的发展,目前日本已经实现了高度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尤其是水稻生产,实现了整地、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获以及烘干各个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居世界领先水平。

水田整地,一般采用旋耕机和碎土搅浆整地机,整地效果好;水稻育秧,采用棚室育秧,日本采用“旱育稀植”技术,由于苗床土的匮乏,近几年开发了用稻壳粉碎后经专用机械设备加工成的育秧盘和苗床土进行推广应用,全部采用机械播种和工厂化育秧。

插秧全部是机械化。在日本的北部北海道地区,因属寒带地区,纬度同我国的吉林和黑龙江的南部接近,但北海道地处太平洋,属海洋性气候,春天回暖慢,因此春天插秧时同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地区相似,采用钵育摆栽的约占这一地区的50%,应用摆栽机插秧,日本的其他地区一般都用普通的快速插秧机,而且插秧机配备较高,几乎家家都有插秧机,一台插秧机平均工作不到一周。

水道的田间管理,一是采用射程近30米的喷雾机进行喷药和追肥,二是采用直升机和无人驾驶的飞行器。日本的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几乎全部是地表水,江河、湖泊众多,水利排灌设施齐全、完备。

水稻收获全部采用机械,主要机型是半喂入式的4~6行的收获机,其次是全喂入式的,看不到割晒机;水稻收获后,日本的气候湿润,水稻收获时含水率高,一般要送去进行烘干处理。烘干采用水稻专用烘干机5~30吨不等,大的也有上百吨。

4、日本农业农机化对我之启示

日本农机工业与农业经营者规模相适应,其成功经验可以为我所用。日本的家庭农场规模,似乎与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初期更贴近,更有借鉴价值。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具有正相关关系。这里有一组有趣的数据,即城市化与农民进城、农业规模经营的相关性。2019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60%,农民工是3亿。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点,将吸纳2000万农村人口城市化(其中农业劳动力约300万)。如果城市化率2030年达70%,2040年达80%,届时农业劳动力减少约6000万。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届时将比目前扩大约1/2。当然,这个动态变化趋势已由实践验证。借鉴日本发达国家农机化实践经验,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们的工作思路要因预而立:

(1)用产业集群的思路发展农业。马克思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基础。农业也不例外,农业要高速发展,首先要改变小农经济模式,发展大农业。

这里的“大”,一是指生产经营者的规模要适度大起来。只有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格化、绿色化、有机化才能实现。因此在一个地区、一个县(区),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秉赋,来发展自已的特色农业,形成较大地域的比较优势。二是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大,要能够消化全部的商品化农产品。只有这样,农业生产规模才能够稳步扩大,龙头企业才能够稳步发展。

三是农产品贸易要大,面对国内外大市场,搭建贸易大平台,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大竞争。形成一个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多个产业的培育与壮大,形成农业以基地化、订单化生产,用工业化方式加工,用市场化方式贸易的产业集群。这是时代赋予农机化工作者的责任,用产业集群思路来发展农业,其实现路径就是强大而全方位的农机化科技装备支撑、农机化经营理念支撑、农机化技能人才支撑、农机化现代市场观支撑、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

(2)建设高效完善的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为引领,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以及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机作业服务。鼓励农机服务主体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机全程全面作业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作为政府扶持农业的实现形式。

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及农业企业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支持农机服务主体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划建设集中育秧、农机具存放以及农产品产地储藏、烘干、分等分级等设施和区域农机维修中心。

推动农机服务业态创新,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继续落实有关规定,免收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车辆的通行费。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支持政策,完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办法。

(3)农机工业要在补短板中求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力争在重点品种培育、关键农机研发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2019年的中央1号文件要求“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我国装备制造业要着力在实现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给力。我们应从供给侧转型升级着手,推动农机化提质增效。重点是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及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众智 点评
众智:

详细点评 精简点评

发表评论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农机新闻立场。

水木当锦鲤
2024-02-24 14:43:33

土地和资金才是大头

发帖
Zus
2024-02-24 14:10:13

集群思路 不错~

发帖
美丽新世界
2024-02-24 13:14:40

城市化可能也是农机化的挑战

发帖
专注的仓鼠
2024-02-24 11:42:05

农机补贴政策得加强,不然没人愿意干

发帖
割台打铁sir
2024-02-23 15:56:53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发帖
Kelas
2024-02-23 15:21:32

土地条件差太多

发帖
子弹再飞
2024-02-23 14:26:09

咱们农机技术落后 和日本没法比

发帖
阅读下一篇

联手技术新星,提升绿色生产力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汉中樵夫
790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众智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