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调研与采访,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组织起来的农机跨区作业通常赢利能力更强。而其较强的赢利能力来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规模化经营提升效率与收益
提高农机利用率。运用农机合作社等模式,把分散的户营农机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化经营者组织。以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为例,原本单机可能在当地作业时间有限,存在有机没活干的情况,但通过组织起来开展跨区作业,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农作物成熟时间差,使农机的年作业时间大幅增加,如联合收割机年作业时间可由10 — 15天增加到2个月以上,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让一台机械发挥数台机械的效果,作业收益也因此倍增。
降低成本。规模化的农机跨区作业在采购农机配件、燃油等物资时,由于采购量大,可以获得更优惠的价格,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在维修、保养等方面也可以通过集中管理和批量服务,减少成本支出。例如,统一组织维修团队进行定期保养和故障维修,比单个农机手自行维修更具成本效益。
实现大规模作业。农机手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大规模作业,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增加收入。如山东省某农场通过现代化农机装备的更新及标准化作业的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机跨区作业面积不断增加,作业空间不断扩展,积极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成为农场职工创收、农场增效的重要途径。
2、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拓展业务范围
提升议价能力。组织起来的农机队伍在与作业需求方(通常是农民或农场)谈判作业价格时,相比单个农机手更具优势。他们能够以整体的规模和服务质量为依托,争取到更合理的作业收费标准,从而提高盈利水平。例如,一个农机合作社组织了几十台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在与某大型农场洽谈收割业务时,凭借其规模优势和专业服务,获得了比单个机手更高的作业单价。
拓展业务领域。有组织的农机跨区作业更容易拓展业务范围。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收割、播种等作业,还可以涉足牧草收获、植保、耕整地等多种领域。如山东烟台莱阳市山前店镇全德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购置大型高端机械,在省内和省外开展牧草收获跨区作业,克拉斯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年作业收入达100万元,收益相当可观;山东烟台招远市毕郭镇顺风植保合作社和联众农机合作社在完成当地植保作业任务后,出动植保无人机到其他地区开展跨区作业,增加了收入来源。
3、获得政策支持与社会化服务保障
享受政策优惠。政府通常会对规模化的农机作业组织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如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等。这些补贴可以降低农机采购成本和作业成本,提高盈利空间。例如,一家农机生产龙头企业延伸服务到跨地区作业领域,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实现了销售量和农机经营者的双赢。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随着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壮大,会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形成一条以跨区作业为支柱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产业链。组织起来的农机队伍更容易获得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零配件供应以及农机物流等全方位的服务支持,保障作业的顺利进行,减少因设备故障、信息不畅等问题导致的损失,从而提高赢利能力。例如,农机管理部门与公安交警、交通运输、石油供应、金融服务、农机售后服务等部门组成的农机跨地区作业一条龙服务体系,为规模化的农机跨区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组织起来的农机跨区作业通过规模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及获得政策和社会化服务支持等多方面优势,能够显著提高赢利能力。

小程序扫码观看
更多农机资讯尽在农机一键查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农机新闻网立场。 本文为分享行业信息所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